维持世界经济的三大支柱体系苏联曾是创始国却拒绝参加

  • 2023-02-03
  • John Dowson

维持世界经济的三大支柱体系苏联曾是创始国却拒绝参加

  众所周知,现如今世界经济三大支柱体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世界银行(The World Bank)、世贸组织(WTO)。这三个组织有什么用?为什么能够成为现如今全球经济的支柱性体系?它们在成立前美、英、苏各大国之间又有什么样的博弈?当年的苏联是创始国,最后却为什么拒绝参加呢?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英、苏三国在安排战后世界的过程中,对规划战后世界经济新秩序也给予了一定的重视。

  在美、英、苏三国中,苏联的经济实力远不能同美国相比,而且其“斯大林模式”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也同其他国家的经济体制迥然相异,因而苏联政府在规划战后世界经济体系方面持较为被动的态度。

  二战后,英国的经济实力已经大为衰退,然而“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曾经作为世界经济中心的英国,在国际金融和贸易领域还保持着较为重要的地位。英镑仍然是一种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伦敦仍旧是国际金融的一个重要中心。

  英国政府希望利用这种地位,力争在战后世界经济的安排中,能够达成有利于英国的协议,从而与美国分享领导权。因此,它对战后经济安排持较为积极的态度。

  美国的经济实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过程中进一步急剧膨胀,到战争结束时,它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和经济实力最雄厚的国家。在三国中,它对组建新的世界经济体系最为起劲。它要利用自己雄厚的经济实力,取代英国,组建一个以美元为支柱的新的国际货币体系。

  早在40年代初期,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前期阶段,同盟国家还在遭受法西斯猛烈攻击的时候,美国和英国就怀着不同的心态各自设计战后世界货币秩序。1943年4月7日,美、英两国在同一天公布了各自的方案。

  该方案建议设立一笔国际货币稳定基金,资金总额为50亿美元,这笔基金由各会员国用黄金、本国货币和政府债务缴纳,认缴份额取决于各国的黄金外汇储备、国民收入和国际收支差额的变化等因素,而各国投票权的数额又取决于该国缴纳份额的多寡。

  这种规定能够保证美国在其中拥有最多的份额和最大的发言权。由于重大问题的表决须经五分之四多数票通过,拥有投票权数额最多的美国还自然地拥有了否决权。

  方案还规定,基金组织的办事处设在拥有最大份额的国家。不言而喻,就是要设在美国,要以美国作为未来国际金融的中心。

  怀特计划的目的简单而明显,就是要由美国来一手操纵和控制基金组织,从而获得国际金融领域的统治权。

  凯恩斯的名字是同凯恩斯主义联系在一起的。凯恩斯主义主张使货币的发行脱离黄金的束缚,用通货膨胀的办法来刺激经济活动,以求得经济快速增长。

  凯恩斯主义在形成过程中就受到一些国家的重视,战后更为大部分资本主义国家所采用,其光辉一直维持到70年代中期。

  “凯恩斯计划”的正式名称叫“清算联盟计划”,其特点,一是贬低黄金的作用,二是采取透支原则,即在国际范围内推行通货膨胀政策。

  “凯恩斯计划”建议成立一个世界性的中央银行,叫做国际清算联盟,由该机构发行以一定量黄金表示的国际货币“班柯”(Bancor)作为清算单位。

  各国在国际清算联盟中所承担的份额,不是取决于它们的黄金外汇储备量,而是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前3年内进出口贸易的平均额计算。“凯恩斯计划”提议,国际清算联盟的总部设在伦敦和纽伦两地,其理事会议在英美两国轮流举行。

  “凯恩斯计划”完全是为英国的利益服务的,它根据英国金融实力下降但国际贸易数额较大的特点,试图建立一种以英美两国为首的透支性的国际金融体系,使英国能够同美国分享世界经济的领导权。

  1943年9月15日至10月9日,美英两国在华盛顿举行正式会谈,双方的主角自然是怀特和凯恩斯。

  他们两个人并排坐在一张长桌的一头,英国代表团和美国代表团的其他成员则各坐在一边。这些代表偶尔也插话,但正是凯恩斯和怀特两人主持着会议的讨论,控制着会议的主题,并且定着调子。

  经过这样非正式谈话开了个头。两个人就在一些理论问题上交换看法。偶尔也不知不觉地插进一些伤脑筋的场面。凯恩斯使怀特无从理解,怀特感觉到了,但不承认自己智力低下;

  他会用一些话来提醒凯恩斯,是他而不是凯恩斯在谈判中代表更强有力的一方。时而出现一些口角;文件被扔到地板上去;两个人中总有一个昂首阔步地走出会议室。其他一些代表还留在屋子里平息这场争吵。

  第二天又会重复出现同样的程序。最后终于达成一项试行的协议,送呈各自的政府批准。就这样,慢慢地,几乎是察觉不出地,谈成了金融妥协的条件。

  美、英交涉的结果,决定将“怀特计划”作为组建战后国际经济体系的依据,而把“凯恩斯计划”抛之一边。

  苏联尽管没有直接参加谈判,但对拟议中的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也饶有兴趣,特别是希望从世界银行中获得长期以恢复国内经济。

  美英两国达成协议后,苏联的莫洛托夫召见美国驻苏大使,明确表示,苏联政府虽然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有不同的看法,并且对一系列问题持反对意见,但仍然愿意指派技术专家同美国方面进行讨论,并成为基金组织的发起国。

  1944年7月1日至22日,联合国家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的华盛顿山大旅社举行了国际货币金融会议。

  在这次会议上,美国和苏联在一些问题上发生了争执。但更多的争论却是在美国和中小国家之间发生的。

  不少经济不发达国家纷纷对基金组织忽视他们的利益和需要表示不满。印度代表提出一项建议,要求基金组织应“协助经济不发达国家更充分地利用本国资源。”该建议得到厄瓜多尔的附议。

  许多国家对基金规定的份额表示不满,但争论的结果,除了苏联和中国的份额得到提高外,其他的仍按原案通过。

  此外,中小国家还反对由几个大国一手包办有关调整货币平价和资金运用等问题,它们要求让各国保留管制汇价的权利。但这些意见都遭到美国方面的拒绝。

  会议最后通过了被称为“布雷顿森林协定”的文件,其中包括正件《联合国家货币金融会议的最后决议书》和两个附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

  1945年12月27日,“布雷顿森林协定”在美国国务院内举行签字仪式,这样,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便正式宣告成立。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所确立的,是以黄金为基础,以美元为支柱,即实行黄金一美元本位制的国际货币制度。在这个制度里,美元直接同黄金挂钩,即35美元折合一盎斯黄金,这个比价非经美国政府同意,不得改变,各国可以随时用美元向美国政府兑换赞金。

  这一制度的实际含义是,美元就是黄金,黄金就是美元。其他各国的货币与美元直接挂钩。汇率变动一般只能在上市各1%的幅度内波动。

  只有当一国的国际收支发生“根本不平衡”时,才允许贬值或升值,变动在10%以内的,可以自行决定,10%以上的,则需获得基金组织的同意。这一规定构成了国际金融领域的纪律,在一定程度上维护着国际金融与外汇交易的秩序。

  会员国为了解决对外支付的暂时困难,可以用本国货币向基金组织申请购买外汇,但一次请购外汇的数量不得超过其份额的25%,借款总额不得超过其份额的125%。

  基金总额最初为88亿美元,其中美国的份额为27.5亿美元,中国的份额经交涉提高到5.5亿美元,苏联的份额也提高到12亿美元。每一会员国的固定投票权为250票,另外再按其所占份额,每10万美元增加一票,这样,美国的投票权就占到总投票权的27%。

  世界银行的正式名称是“国际复兴开发银行”。按照规定,参加世界银行的国家必须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会员国,但基金组织的会员国不一定都要参加世界银行。

  世界银行的最初法定资本为100亿美元,资本共分10万股,每股为10万美元。每一个会员国首先拥有250票的基本投票权,然后每认缴10万美元的资本即增加一票。美国认缴的资本最多,所以拥有投票权总数的23.81%。

  世界银行的任务,首先是鼓励私人银行向不发达国家投资,具体办法是对私人银行向会员国提供的长期提供担保。

  当会员国不能在私人借贷市场上得到时,则由世界银行直接提供。它提供的资金来源,一部分来自会员国认购的法定资本,另一部分则通过发行银行债券,以及将银行贷出款项的债权转售给私人投资者来获得。

  当然,后一种资金主要也是来自美国国内。苏联本来是基金组织的发起国之一,曾经派出代表团参加布雷顿森林会议,在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中也承担和认缴了资本份额,但最后却没有批准“布雷顿森林协定”。

  其二,它担心在自己解除关税、货币和其他方面的各种限制后,美国能够得以干预和破坏苏联的经济主权。

  其三,苏联不同意卢布汇价要受基金组织的监督,不同意向基金组织提供有关经济和金融方面的情报资料,更不想为基金组织的货币和经济政策承担义务。

  原来,美英两国在缔结布雷顿森林体系时还打算组建“国际贸易组织”,但是没能成功。1947年,在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的主持下,23个国家缔结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作为未来的世界贸易组织的一个组成部分。

  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WTO)正式成立(前身是关贸总协定),50年前的愿望终于成为现实。而中国在2001年通过各方面的努力,也正式地加入到了WTO,从这时候起,中国经济也由此开始腾飞。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评论留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