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蓄力等春来!

  • 2023-03-12
  • John Dowson

世界经济:蓄力等春来!

  俄罗斯审计署在2020年—2023年宏观经济预测中指出,世界经济或将出现80年来最严重衰退。目前看,不少国家的不同经济领域都在积极复苏,但整体经济局势的前景仍存在巨大不确定性。

  在疫情冲击下,中国经济一季度同比下降6.8%(按可比价格计算),出现1992年以来首次季度性负增长;美国经济二季度环比折年率下降32.9%,创下1947年美国政府开始跟踪该数据以来的最大跌幅;德国经济二季度环比下滑10.1%,创下半个世纪以来最大环比降幅;英国经济二季度环比下降20.4%,为1955年有记录以来的最大环比跌幅;日本经济二季度按年率计算同比下滑27.8%,创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最大降幅。

  “新冠肺炎疫情带给世界经济的是打击,沉重的打击,全球主要经济体的经济几乎自由落体一般下滑,无人幸免于难。二战以后,世界经济从未以当前方式下滑过,且没有任何国家能够抵挡。”接受《经济》杂志、经济网记者采访时,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陈凤英如此强调。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经合组织,OECD)表示,为了限制疫情扩散而采取的行动限制令经济活动受阻,二季度该组织众多成员国的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缩水了9.8%,超过金融危机时期最严重的衰退记录。

  新冠肺炎疫情不仅在短期内对世界上诸多国家的经济造成严重冲击,还将为世界经济带来“长期疼痛”。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金砖国家暨G20研究中心副主任徐飞彪告诉《经济》杂志、经济网记者:“整体上,全球经济的长期潜在增长率会下降,一部分人会永久性失业,消费者和投资者的行为模式均会发生改变,贫富差距将被拉大,当前的大规模债务、大规模财政与货币刺激政策很可能要几十年才会被消化掉。更不可忽视的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很多国家实施了大规模刺激政策,实际上这些措施直到现在也没有被全部消化掉,而疫情的到来更是雪上加霜。”

  徐飞彪说:“疫情的到来,一定程度上放大了原本就存在的冲击因素。除了疫情,不少国家早就十分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大起大落都作为风险存在,一些措施看似对经济形成支撑,但它同时也把泡沫托起来了,而这一切的背后并没有强大的实体经济做支撑。另外,贸易保护主义、地缘冲突、英国脱欧等问题,这些全是疫情之外为世界经济发展增加不确定性的因素。”

  除了疫情,我们还能看到贸易争端在不同地区、不同国家间发生,比如日本和韩国、美国和欧盟、中国和美国;也能看到现有制度对当前困境的无可奈何,比如近些年已经有20000多项贸易保护措施出台,而世界贸易组织(WTO)实际上无能为力;还能看到在一些新的发展领域因尚未形成统一规范而龃龉不断,比如5G建设、数字经济服务税。

  “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预测,今年全年,日本经济将负增长5.3%,在东亚地区这是很不好的表现。可见,疫情对日本经济影响很大。目前看,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及经合组织都认为,全球经济会在2021年迎来反弹,不过日本明年的反弹大概在5%左右,等于把今年的‘坑’填上了。”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世界经济所亚太研究中心研究员蔡亮这样告诉《经济》杂志、经济网记者。

  2020年7月以来,日本对华出口一直正增长;今年前三个季度,中日贸易额接近2300亿美元,比去年同期仅略有下降。

  日本的对外投资很大程度上并未受疫情影响。今年,日本花费20多亿美元将一些企业从中国迁出去(因为疫情),但在另外一些领域,日本正不断加大对华投资,比如汽车产业。蔡亮指出:“中国是非常重要的大市场,很多日本企业在华投资的目的就是要在中国境内完成生产和消费,为什么要迁走?这些企业不仅不会迁出去,还要扩大投资与生产。”

  “至此,在整个太平洋领域,日本是唯一一个同时与美国、欧盟都签署了贸易协定的国家。英日EPA,单独看对日本来说就是对英国脱欧的补充,因为英国的离开导致欧盟成员国从28个变成27个;综合看,这份协议是在为CPTPP扩容做准备,而CPTPP现在由日本主导。这一点很重要。”蔡亮这样强调。

  英日EPA的一端是日本,另一端便是英国。即便没有新冠肺炎疫情,2020年于英国而言同样与众不同。在走完一系列流程后,当地时间2020年1月31日,英国从法律上正式离开欧盟。

  “英国同日本的自由贸易协定之所以顺利签署,与英国的积极态度分不开。作为世界上的主要经济体之一,今年以及未来,同其他主要经济体签署贸易协定是英国发展对外关系的一个目标。对外,英国最希望先同欧盟达成有关双边关系的协定,但我们能够看到,英国同欧盟怎么也谈不拢。这给英国带来了巨大压力。”接受《经济》杂志、经济网记者采访时,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欧洲所副所长刘明礼这样分析。

  因此,英国必然会将目光转向其他经济体。除了欧盟,美国对英国而言也很重要,但英美双方对谈判的期待差距较大,比如美国希望介入英国的全民医疗体系但后者难以接受,因而谈判难有进展。所以,日本自然而然承接了英国的期待——作为发达国家,日本在经济结构、不同领域的大多数标准上同英国比较接近。

  “对英国来说,与日本的自贸协定有利于英国提升信心,有利于英国找寻一个有利于自己的国际环境。”刘明礼强调说。

  英国正式离开了欧盟,但二者的经济关系既没有切断也还没有理顺。脱欧过渡期将在2020年年底结束,若届时双方仍未能达成协议,2021年,双方就会面临没有经济协议的尴尬局面。

  对此,刘明礼指出:“无协议脱欧一旦发生,对英国经济的负面冲击肯定会有,但应该不会像我们事先预测的那么强烈。为什么?一方面,随着英国与欧盟在谈判中不断沟通,英国政府、企业等各方面已经做好了应对预案,人们对各种可能的场景已经做出了设想、筹措了准备。就算无协议脱欧出现,结果也不会比我们预想的更糟糕。另一方面,疫情对英国经济的‘洗礼’,会淡化无协议脱欧可能带来的影响。无协议脱欧会干扰英国与欧盟的经济交流,比如令双方海关更加拥堵、令税率更高,与此相比,疫情对经济的干扰有过之而无不及。疫情令人员、货物流动受阻,可以说,它已经让针对无协议脱欧的预测发生了。无协议脱欧后的局面,不会比疫情更难应对。”

  今年,英国经济整体上严重衰退,各机构预测后多认为其GDP会萎缩8%-10%。为刺激经济,英国政府采取宽松货币政策,应对及时。不过,十分宽松的货币政策或许也为将来的经济增长埋下了隐患。2021年甚至更远以后,英国经济能否恢复,取决于疫情形势的发展。

  “第二波疫情已经袭击了英国,而英国政府也再次采取了封锁措施,但目前的措施远远不够。事实上,英国需要采取更严格的措施来控制疫情,但这很难做到,因为即便当前也仍有许多声音反对封锁。此时此刻,在英国的决策机制下,很难在短期内将疫情控制住。因此,疫情还会持续一段时间。特别是在英国,疫情一旦得到缓解,呼吁解除限制措施的声音就集中出现,这样一来,疫情很快又会反弹。如此一来,英国要解决疫情问题只能依靠疫苗,可疫苗何时能普及还不好说。可以说,英国经济还需一段时间才能获得强有力的反弹。”刘明礼如此判断。

  2020年一季度,德国GDP同比下降1.9%,环比下降2.2%;二季度同比下降11.3%,环比下降9.7%;三季度同比下降4.1%,环比增长8.2%。今年以来,德国在卫生防控领域表现不错,较早控制住疫情,于经济助力良多。

  “疫情并非结构性危机,作为外部冲击,它冻结了经济活动。面对疫情,德国政府更多考虑的是参与经济活动的主体的流动性,比如企业、居民等。为给这些主体提供保障,德国政府提供了包括信贷、担保、税务优惠在内的一系列保障计划,有针对企业的也有针对个人的。更重要的是,德国过去几年健康的财政状况,为这些举措提供了良好基础。”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国别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胡琨这样对《经济》杂志、经济网记者分析。

  2019年,德国公共债务不足2万亿欧元,占该国GDP的58%左右;今年,即便在大规模资金支持政策出台后,其债务整体也没有超过2.3万亿欧元,在GDP同比缩水的同时,债务率仍保持可接受水平。

  从就业来看,疫情带来的巨大冲击并未令德国就业情况严重恶化。德国伊福经济研究所(IFO)指出,德国就业市场正受到经济衰退的影响,失业率最高将升至5.9%;而2019年,德国失业率维持在5.5%左右。比较起来,眼下的数据也并非不可接受。

  在欧洲,第二波疫情来势汹汹,但德国政府行动迅速,疫情拐点很快到来。胡琨说:“目前,权威机构的预测是德国经济2020年萎缩5.4%左右,而德国联邦政府的预测是萎缩5.8%左右。2021年,若疫苗研发顺利且没有新一波疫情袭来,经济肯定会反弹。预计到2023年,德国经济的实际增速可与潜在增长率保持一致。”

  “经过疫情的‘洗礼’,德国仍保持其在欧洲经济‘稳定器’的角色。德国经济的一个明显特点是,别人增长很快的时候,它表现得可能不那么突出;但别人退步的时候,它也仍能较好地保持自我。德国经济结构稳定又健康,对欧洲经济的重要性不言自明,于人于己都像是‘定海神针’。”

  近期,经合组织副秘书长河野正道表示,按照目前全球经济和疫情态势,中国将是二十国集团(G20)中唯一能够实现1.8%正增长的国家。

  “抛开具体数据,预测中国经济今年实现正增长是目前各大国际机构的共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春季报告和秋季报告中也都是相同态度。中国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是因为我们自始至终科学抗疫和防疫,有序推进复工复产,落实‘六稳’‘六保’政策组合拳,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保证今年经济正增长的基础上,2021年,中国可以进一步发力,力推经济增长恢复正常水平。”接受《经济》杂志、经济网记者采访时,商务部研究院区域经济合作研究中心主任张建平这样说。

  张建平指出,中国的社会保障还没有十分到位,覆盖范围还不够充足,要让民众敢于消费、放心消费,就要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措施。放心消费的前提是有能力去消费,这就涉及居民收入水平。“现在全国各地都提出,要让居民收入增长的水平高于GDP的增长速度。对此,有些地方可以达到而有些地方不可以,这也是我们需要继续努力的地方。”有能力消费了,还要看民众愿不愿意消费,这就涉及中国的消费环境、市场秩序以及消费者权益的系统性保障。

  “十三五”以来,我国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平均在60%以上,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消费市场规模也居世界前列。未来,若要进一步提升前述比重,就要将消费问题作为系统性工程去布置。

  11月15日,东盟10国以及中、日、韩、澳、新15个国家正式签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RCEP),标志着全球规模最大的自由贸易协定正式达成。

  “目前,全球经济陷入衰退已成定局,RCEP的成功签署不仅会带来贸易与投资的增量效应,还会创造更多就业,提升包括中国在内等国家的风险抵抗能力。对于追求经济全球化、支持多边合作、谋求共赢的经济体而言,这是一种胜利。”张建平这样强调。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评论留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