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财经315:IPO常态化

  • 2023-04-28
  • John Dowson

环球财经315:IPO常态化

  IPO也即首次公开发行,指股份公司首次向社会公众公开招股的发行方式,一旦首次公开上市完成后,公司就可以申请到证券交易所或报价系统挂牌交易。2015年11月30日至12月2日IPO暂停4个多月后正式重启,自2016年1月1日起证监会正式实施完善新股发行制度相关规则。——环球网财经编者按。

  严厉打击欺诈发行、操纵市场、内幕交易,保护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要扩大直接融资规模,规范上市公司再融资行为,限制募集资金用于偿还银行。落实中央“三去一降一补”政策,严格限制钢铁、煤炭企业的IPO和再融资。

  就在不到一年前,人们还在为堰塞湖,为融资功能缺失而担忧。转眼间,监管层一路小心试探着终于让新股发行常态化,而这又成为一个新的担忧,并被不少人视作近期行情不好的罪魁祸首。事实究竟如何?

  有机构统计显示,尽管2015、2016年新股发行提速,发行家数分别为223、227只,但实际上单只新股募集资金平稳,保持在6亿至7亿元。2017年以来,单只新股的募集资金平均为5.5亿元,规模更是稳中略降。

  此外,2014至2016年,A场整体募集资金(IPO、再融资合计)分别为7490、15215、18355亿元,其中IPO募集资金分别为669、1576、1476亿元。三年的IPO融资占比均在10%左右。

  “从整体募集量和单只平均募集额上看,IPO整体融资量并不大,对资金 抽水 影响相对有限。”中科招商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裁单祥双说。

  对于目前每天都有2、3只新股发行的“新常态”,中信证券投行委员会行政负责人马尧说:“无论是对比A股50多万亿元的总市值,还是近期单日三四千亿元的日均成交金额,这些新股所占用的资金可以说是微乎其微的。”

  与此同时,2016年年初新股申购的“游戏规则”改变之后,股民打新不需要预缴款,也打破了打新资金的“抽血”效应。

  “股票价格的形成机制非常复杂,上市公司质量和回报能力、宏观经济形势、流动性是否宽裕等等都是影响股票价格非常重要的因素。”招商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孙议政介绍,资金追逐利润,在不同市场之间的流动会给股指和股票价格带来波动。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长期来看,股票价格走势最终还是要看上市公司质量、发展潜力、分红水平等决定因素。

  那么IPO会不会给股价走势带来影响呢?华西证券总裁杨炯洋告诉记者,股价走势的决定因素很多,IPO不能说完全没有影响,但并不是决定性因素,对于股价的影响也没有很多人想象的那么大。

  在很多股民的观念里,只要IPO一加速,A场就会应声下跌;反之,IPO一暂停,A场就会应声上涨。一级市场对于二级市场的影响真的是这么“赤裸裸”吗?

  有分析指出,2007年和2010年,我国IPO融资规模都较大,2007年A场IPO融资4382亿元,2010年融资4700亿元。但是,以上两年的上证综指走势却截然相反,2007年大涨96%,2010年下跌14%。

  此外,A股历史上历经多次IPO暂停和重启,每次IPO重启后上证综指表现并不完全一致,无论是短期、中期,还是长期,上证综指均是有涨有跌。

  中信建投证券执委会委员刘乃生表示,从A股的历史经验来看,IPO融资规模并不能决定股票市场的走势。刘乃生介绍,在国外相对成熟的资本市场,二级市场行情好的时候,会有更多的企业加入IPO排队队伍,但当二级市场表现差的时候,IPO排队企业的数量也会大大减少,“这是非常自然而然的”。

  事实上,IPO节奏的加快,在很大程度上恢复了的融资功能。在经历了多次暂停和重启之后,IPO正逐步走向常态化。

  在孙议政看来,目前IPO的排队企业绝大多数都是新兴行业的优秀代表,是资本市场的源头活水,可以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将对市场的公司结构有很大改善。IPO的常态化可以有效地化解IPO堰塞湖,提高这些企业的融资效率。

  “现在IPO的排队时间一般需要两到三年。为了在排队过程中保持公司基本面不发生大变动,很多行业龙头企业不敢投资大项目,错过了很多发展机会,非常可惜。”孙议政认为,IPO堰塞湖弊端很大,需要通过IPO常态化来解决。

  杨炯洋强调,为实体经济注入资本是股票市场最基本的功能。目前IPO企业的规模相对较小,融资额度也不大。只要符合IPO的要求,这些企业都应该平等地享有在股票市场融资的权利。

  “适度加快新股发行速度与加强上市核查并举,可以引导资金 脱虚向实 ,充分发挥资本市场的作用,也有利于间接引导民间资本流入股权投资领域和实体经济领域,促进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单祥双说。

  IPO,也就是企业首次公开发行股票,虽然是股票市场中最基础的业务之一,但在沪深,却最容易引起争议。这不但导致IPO操作方式的经常修改,而且还多次出现暂停。中国运行近30年,IPO至今却还很难说已经真正做到了常态化。

  不过,在最近召开的年度证券期货监管工作会议上传出了要让IPO常态化的信息,有关负责人更是明确表示,IPO与市场稳定并不对立。这样的信息,其内涵是十分丰富的。以往,每当下跌,人们总是习惯性地在IPO中找原因,认为是新股发行太多太快,于是就要求停止新股发行。以至于每次要“救市”了,就会暂停IPO。而问题在于,这种以牺牲市场融资功能为代价的举措,并不能真正改变运行的大环境,如果说在早期,由于市场容量还比较小,暂停新股发行能够起到某种稳定行情的作用,那么到了现在,由于市场规模已经足够大了,暂停新股发行就很难对行情产生作用。在这种情况下,IPO常态化能够起到稳定市场预期的作用,从而引导投资者更多地关注市场基本面。进一步说,IPO常态化也能够更好地让市场机制来发挥作用,毕竟行情低迷之际,新股上市以后的表现也会受到影响,从而推动行情的理性回归。

  当然,从市场的实际状况来看,上市新股的影响与作用是很大的。在一个经济快速发展,各种新技术、新业态层出不穷的背景下,如果不主动扩容,必然会出现上市公司老化、缺乏投资亮点的问题。沪深中的B股由于历史的原因,多年不搞IPO,导致融资功能丧失,股票缺乏题材,市场因为乏人关注而被边缘化。不断有新股上市,不但会让市场与新经济实现高效率的对接,同时也能够给投资者提供相应的操作机会。很明显,这些年来,真正在业绩上取得高增长、同时也给投资者带来丰厚回报的上市公司群体中,新股是占到了一个很大的比例。当年沪深中的“老八股”、“老五股”,现在还有几个被投资者关注?如果不扩容,现在的市场只能是一潭死水。

  另外,IPO常态化也意味着有较多的公司能够及时进行股权融资,这对于这些公司利用资本市场加快发展是有利的,同时也能够抑制市场上的投机资金对“壳资源”的过度炒作。当然了,也不能说炒作“壳资源”就是因为IPO没有常态化,但当新股实现有序发行后,至少这种炒作的基础会被弱化,进而不得不降温,这对市场的稳定发展能够产生积极的作用。

  这里还需要说明的是,IPO的常态化,并不意味着新股的无节制高速发行,常态化的本意,就是按照正常的节奏推进,这里固然要考虑包括节假日、年报周期等在内的各种因素,同时最主要的,还是市场的承受力,或者说是供求平衡。而事实上,在非常态化的背景下,倒是有可能因为某种原因而对发行节奏带来干扰。在标准的常态化情况下,市场本身的力量会得到呈现,这样也就能够在最大限度弱化人为影响。而这一点,实际上正是现在中国最为需要的。

  IPO的常态化,是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当然,这个过程不会一帆风顺。但是,只要明确方向,坚持搞下去,就一定能够取得好的效果,广大投资者也能够从中受益。

  2月10日全天,资本市场的注意力都被一场会议和一个人所吸引。熟悉现任证监会主席刘士余风格的人都在等待承载刘氏新政的2017年期货监管工作会议上其首次系统性施政纲领以其特有风格公布于众。

  事实上,这一次整个资本市场再次被刘士余语录“刷屏”,“惊涛骇浪的资本市场一定是弱肉强食者在操纵”,“少几分浪漫,多几分严谨,多几分理智”,这些已经被市场所熟悉的刘氏风格语句,在当日流传甚广。

  刘士余在监管工作会议上的数个表态速写也预示着2017年证监会的监管风格仍将延续上一年的风格,用证监系统内部的总结来表述即从严监管,依法监管,全面监管。

  除了“稳”,“进”也将是刘氏新政的关键词。以资本市场对外开放为契机也在倒逼着一系列改革推进。

  为此,21世纪经济报道推出“刘士余新政”系列专题,我们将从这次信息量极大的监管工作会议中,从各种碎片化穿播中系统梳理各项业务条线上新政的未来方向,比如我们发现IPO常态化中,质与量并重的趋势将会给投行带来的变化,再比如,我们在刘士余着重提及的扶贫政策中,可以发现为上市买通道的套利将会被监管关注。还有,在一线监管中,除了市场熟悉的上市公司监管,会员监管也将成为重要着力点。

  IPO是证监会服务实体经济的最主要渠道之一,坚持现有的IPO政策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恢复直接融资功能,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2月10日晚间,证监会依照近期发审节奏,核发了农历新年后的首批IPO批文,共12家企业,筹资总额不超过70亿元。而这一轮批文也正是在2017年证券期货监管工作会议后的当晚放出,与会议精神相为呼应。

  岁末年初,市场有关IPO发审节奏变化的讨论可谓不绝于耳,作为定调全年证监系统施政纲领的重要会议,此次会议上证监会现任主席刘士余也多次提及IPO相关内容。可以肯定的是,2017年证监会将继续推行IPO常态化。

  银河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孙建波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资本市场就是要有融资功能,我们将证监会的行为称为IPO常态化,那就是说这种方式是正确的,没说它是异化。既然认为它是常态化,那么这种行为肯定就是对的,是有利于实体经济的。”

  一位参加了证券期货监管工作会议的与会人士告诉记者,在会议上刘士余表示务必理解制度,咬住牙关,保证质量好的公司能够及时上市,用两三年的时间解决IPO堰塞湖。

  “务必理解制度”以及“咬住牙关”等字眼反映了时下IPO常态化推进的难度。长久以来,IPO发审提速伴随而来的是二级市场将会被抽血或者股指将被拖累的责问。

  重压之下的选择往往是以行政手段重新改变IPO的发行节奏。在以往数年中,IPO因为各种原因数次暂停。这也间接造就了目前IPO堰塞湖庞大的拟IPO排队群体。

  值得注意的是,刘士余也在会议上回应了,股指稳定和融资力度的对应关系。他表示,股指稳定和融资力度不能对立,没有IPO数量的提升,资本市场一些丑恶现象难以从根本上解决,数量上来了,壳价格就下来了,就不会炒壳。

  一位中金公司的投行部人士对记者表示:“证监会高层在会议上给出了一个相对明晰的时间表,但不能直接理解两三年内IPO堰塞湖的问题就能够得到解决,但从这样一个时间表述上来看,起码证监会这一次希望现有的IPO政策可以得到延续以及稳定。”

  除了刘士余在会议上的只言片语外,有关推进IPO常态化的定调,也在今年证监会工作指引的六“稳”六“进”中有所体现。

  在六“稳”中,会议提出要市场化的改革方向不偏离,另外市场证明行之有效的监管政策和做法不动摇、不折腾,务求实效。

  而前述与会人士也告诉记者,刘士余讲道,稳定的预期是市场证明有效的做法,必须牢牢去做,别折腾,企业IPO的核心是做好上市公司发行公司股票的质量审查。企业IPO的数量不断增加,这是好事儿,如果资本市场要‘找米下锅’,反而要出大事。

  可以说,IPO是证监会服务实体经济的最主要渠道之一,坚持现有的IPO政策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恢复直接融资功能,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野村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赵扬则表示: “IPO作为一种信贷以外的融资方式,对实体经济的发展和转型是有帮助的,通过来融资,比如创业板上的企业都是新兴产业,IPO的明显增长对PE、风投、天使投资整个产业链来说是有帮助的,而这些融资渠道主要是帮助小企业、新兴产业的发展。”

  在此之前,提及解决IPO堰塞湖问题之时,市场都会将希望寄予注册制改革。上一次刘士余提到注册制相关问题还要追溯到他2016年期间博得满堂彩的首次亮相。彼时他提出“注册制是不可以单兵突进的”之后,有关注册制的探讨归于沉寂。

  记者了解到,此次监管工作会议上刘士余再次提到注册制。他在会议上表示,注册制是监管方的要求,不是监管目标,和行政核准制并不对立。他认为注册制的核心就是把握上市公司质量,企业IPO不管放到哪里去核准,都要符合党、国家和广大人民的利益。

  他表示:“过去实行核准制经常会因为市场的变化,比如下跌比较明显时会因市场的变化而时不时中止IPO,从而把IPO当成调节的工具,在这种政策调控下,注册制和核准制就不一样了。但是从去年来看,监管层没有主动的用IPO来调控,这是一个正确的方向,指数有高有低,不能因为指数的高低,而去影响到监管政策的节奏。”

  正是去年底以来,证监会顶住压力坚持持续推动IPO常态化发行,让注册制同核准制看起来并没有那么对立。

  一位北京地区大型上市券商策略分析师讲道:“根据近一年市场运行的情况来看,我觉得注册制、核准制不管叫什么名字,其实运行起来都是类似。所谓注册制实际上就是让具有达到一定标准的企业可以自由上市,核准制就是上市之前需要由机构做审核,审核通过才能发行,这两者的共性在于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能够上市。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无论是注册制还是核准制都不意味着监管层对企业的上市完全不管,我觉得二者的核心在于设定标准怎么样,以及企业上市是否比较顺畅,而不是行政性原因导致IPO节奏变慢。”

  而回到IPO堰塞湖和注册制疏导功能时,前述中金公司人士讲道:“IPO发行速度很快,一方面给实体经济企业提供了很多融资支持,另一方面也有效分流了的流动性,抑制了泡沫的产生,这两点其实是之前推进注册制的大目标。在过去一年里面,这两个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达到了,我相信今年还会沿着去年的轨道进一步推进,具体应该叫它注册制还是核准制意义不大。”

  另一方面,正如此前刘士余所讲,注册制无法单兵突进,推进注册制改革仍需越过《证券法》修改和制度配套两座大山。

  记者则从前述与会人士处了解到,刘士余表示要在今年继续推动法制建设,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即是《证券法》的修改。但他强调,《证券法》不是为了注册制才修改的。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评论留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