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宏观经济三大目标研判

  • 2022-11-24
  • John Dowson

我国宏观经济三大目标研判

  从改革开放以来的情况看,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占GDP比重出现持续上升的趋势,也就是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投资。但是,由于资金价格偏离市场资金的供求关系,由此带来的后果是资金的投资效率不断下降。例如,比较国有企业2007年和1998年的情况,发现经过这十多年的改革,国有企业的经营状况、盈利能力好于改革前的1998年,但与民营企业和非国有企业的经营状况相比,仍然存在巨大差距。这往往是由于国有企业的垄断所带来的低效率。

  从体制改革意义上讲,目前,结构调整应该在以下几个领域取得实质性进展:其一,推进资源要素价格改革;其二,促进双轨利率向单一市场利率并轨,并大力发展面向小微企业的中小金融机构;其三,打破垄断和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其四,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建立统一的土地市场;其五,加大结构性减度。这都应该是当前结构调整的重点。

  当前,我国面临的通胀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从国内因素讲,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价格上涨所带来的成本推动;从国际因素讲,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导致输入型通胀;从货币因素看,也有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时货币大幅度增发带来的流动性过剩问题。

  具体来说,劳动力成本上升、农产品价格上涨、垄断所产生的低效率和高价格、资产价格上涨和泡沫以及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高位震荡等等,这都是当前通胀所面临的具体压力。这其中,尤其要重视劳动力等生产成本的大幅度上升。

  从具体原因来说,正是由于中国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价格低廉,所以无论是在农产品市场,还是在工业品生产,都走了一条劳动密集的道路。伴随着民工荒、招工难,由此产生的劳动力工资上涨,现有的农产品、工业品的生产方式决定了生产成本大幅度上涨。因此,未来无论是农产品的生产,还是工业品的生产,都将面临重大的转变。

  2011年以来,我们发现中国经济运行当中有很特殊的情况,就是在政府严格信贷规模控制、利率大幅度上升的情况下,制造业投资高速增长。在东部调研发现,东部地区的很多企业在进行用资本替代劳动力为主的设备更新改造。

  提高通胀的容忍度,争议之处在于社会是不是容忍、是不是有能力接受?通胀提高会不会对社会稳定产生冲击?比较改革开放32年以来中国的经济增长、工资增长和CPI的上涨,可以发现在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物价涨幅明显高于经济增长,也明显高于工资增长。即便是这样,社会也是平稳的。在1994年12月,当月CPI涨幅达到27.7%,也没有对中国的社会稳定带来多大的影响。当然,政府调控采取了存款保值等等一些政策措施。从90年代末开始,中国的CPI涨幅明显低于经济增长,也低于工资增长。在这样的情况下,适当地提高通胀水平,在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以后,并不会对社会稳定带来直接的影响和冲击。

  现在,应该把眼光放长远,整个“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增长有可能保持在7%~8%的增长水平。“十二五”规划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是在明显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保持经济年均增长7%,CPI的同比涨幅控制在5%左右。在这样的情况下,着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动力的转换,从而促进我国经济在更长时期内实现平稳较快发展。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评论留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