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宏观调控四大目标

  • 2022-11-29
  • John Dowson

解读宏观调控四大目标

  记者: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提出本世纪头20年要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并且将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和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列为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请问白和金院长这有什么深意?

  白和金:经济增长率、通胀率、就业率和国际收支是宏观经济最重要的四个变量,彼此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而且往往难以同时达到人们期望的理想状态,因此西方经济学称之为“神秘的四角”。十六大报告为国人描绘了未来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蓝图,这对宏观调控意味着更高的要求和更大的难度,把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和保持国际收支平衡确立为宏观调控四大目标,我认为有很现实的针对性。

  宏观调控的艺术,在于能恰当处理上述四方面的关系,寻求一个最佳平衡点。但是,这四个变量在各阶段的发展程度不一样,目前扩大内需是宏观调控的基本取向,促进经济增长仍是我们的首要目标。前20年,我国GDP实现了翻两番,这是在商品普遍短缺的前提下;今后20年,GDP还要翻两番,这是建立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率的基础上,“含金量”更足了。只有让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才能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梦想。与此同时,其他三个目标也要兼顾,四大目标密不可分。拿就业来说,经济运行规模的不断扩大,无疑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缓解“人多饭碗少”的压力,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物价与就业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就业率上升,需求转旺,一旦总需求超过总供给,就会造成通胀;就业率下降,需求不足,就会造成通缩,这两种现象对经济健康发展都有害。稳定物价,既要防通胀也要防通缩,物价稳定了,宏观环境才能相对稳定,投资者、经营者和消费者才有较好的预期,各种经济行为和利益分配关系才不致于扭曲。我国加入WTO后,进一步融入国际经贸体系,如果不有效实行调控,确保国际收支平衡,则会对整个国民经济带来很大冲击。可以说,这四大目标是在开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保持宏观经济总量平衡的内在要求,符合基本国情和现实需要。

  白和金:做得相当不错。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大环境下,中国经济连续保持7%—8%的增长,今年GDP有望达到10万亿元人民币。“九五”期间以及亚洲金融危机以来,我们既有效抑制了通胀也有效抑制了通缩。近20年全国新增了近3亿个就业岗位,约1.5亿—2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向二、三产业,近3年国企改革中2000多万下岗职工有相当一部分实现再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不到4%,这在世界上是没有先例的。在国际收支方面,我国也突破了“双缺口”(即贸易缺口和投资缺口)怪圈,连续多年实现贸易顺差,利用外资稳居全球前列,外汇储备额和出口贸易额大大超过外债余额,收支保持良好记录,人民币汇率稳定。当然,宏观调控体系还要继续完善,比如,既要消除通缩压力,又要警惕通胀反弹;解决就业问题不能一蹴而就;对平衡国际收支和防范金融风险不可掉以轻心,等等。

  记者:我们注意到,十六大报告首次将就业问题明确纳入宏观调控的目标体系,并且提出“增加就业”而非“充分就业”,您对这点怎么看?

  白和金:就业是民生之本,解决就业问题既是当务之急也是一项长期任务。我国有12亿多人口、9亿劳动力,劳动力供给潜能无限,而由于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改革攻坚期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期,不可避免地带来一定数量的体制性、结构性失业,加上我国二元经济结构非常典型,数以亿计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亟需就业,总体就业矛盾凸显。我国经济增长与就业的弹性系数一度高达0.8,现在不到0.2。我们应该做到、也能够做到千方百计扩大就业,这是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丰富优势的需要,也是实践“”重要思想,确保人民安居乐业和社会稳定的需要。但是,在现阶段我们还不能做到西方经济学所谓的“充分就业”,因为现有经济发展水平不足以给这么庞大的劳动力人口提供充分的生产手段和生产对象,一定阶段内失业率会有所上升,因此,不可生搬硬套西方经济学中的“充分就业”,要通过拉动内需,创造就业岗位,开拓就业市场,挖掘就业潜力,完善社保机制,努力增加就业特别是再就业,把失业率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内。

  白和金:先说第一个问题,我个人充满信心。中国具备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基本条件,包括良好的社会基础、潜力巨大的国内市场、高水平的储蓄率和投资率、结构调整带来的广阔经济增长空间等,生产力结构的多层次性也有利于我们在各个层面利用自身的动态比较优势。另外,多年来我们已积累起可观的物质基础和宝贵的正反经验,建立了相对独立完整的经济体系,科技力量在发展中国家最先进,在未来20年内保持7%的GDP增速是完全可以的。

  至于第二个问题,我认为,宏观调控的大政方针与具体政策不能等同,坚持扩大内需是长期的战略方针,但宏观调控政策同样要与时俱进,既保持必要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也会根据经济运行状况和形势变化作出适度灵活的调整,使经济政策和相关举措日趋完善。加入WTO后,宏观调控的任务更重了,过去是在开放度有限的条件下进行调控,现在是走向全面开放,要在WTO框架下按照国际经贸规则进行调控,既要保持宏观经济的内部平衡,也要重视对外平衡,这是一种挑战,不过从近一年的情况看,我们已经有了一个较好的开端。(龚雯)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评论留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