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管理、供给管理及当前宏观政策选择

  • 2023-03-05
  • John Dowson

需求管理、供给管理及当前宏观政策选择

  历史对现实是一种启迪。回顾和总结在发达市场经济国家曾经发生过的对宏观经济运行的需求管理和供给管理,分析其各自针对的问题和适应的条件,对于我们应对当前的结构调整,理解供给侧管理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改革将无不裨益。

  1929年始发于美国的经济危机打破了古典经济学供给会自动创造需求,看不见的手会把资源配置得最好的理论框架和发展模式。对危机的最初反映是实践性的,政策性的。时任美国总统胡佛进行了一系列的干预,如扩大政府投资,阻止工资下调,颁布贸易保令等。1933年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实行了更为广泛干预的新政。新政以需求管理为核心,公布了法案和法规,建立了相应的旨在加强需求管理的机构,如联邦紧急救济署,公共事业振兴署和农产品信贷公司等。新政的具体做法很多,其基本内容是:整顿和重建紊乱的金融银行机构和制度;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举办公共工程,增加就业机会,刺激人民群众的购买力;用奖励和津贴的办法,甚至包括减缩耕地面积等,缓解农业生产的萧条;对于农民和小农户,减少他们因抵押过期,仍无法偿还而遭受的部分财产损失。

  纵观罗斯福反萧条的措施,其基本特征是:1、一反自由放任,着手政府干预。其着力点旨在通过扩大需求解决经济萧条。2、摒弃了传统的财政平衡的作法,接受了财政赤字或扩张性财政政策的观点,举办公共工程,鼓舞民众信心。3、扩大信贷,实行高杠杆率,扩大流通中的货币量,刺激投资;4、向国外转嫁危机。在采取了一系列旨在加强需求管理的措施之后,经济的确有所复苏,但复苏的确实比较慢,期间还有反复。

  凯恩斯适时地出现了。他的出现是里程碑式的。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凯恩斯的出现,扩张性政策就可能只是一种偶然的应急措施,而不会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更不会成为此后各国政府的经济政策选择。凯恩斯把扩张性政策上升到了科学的层面,理论的层面,使扩张性政策有了普遍意义,使之成了一旦遇到危机时政府几乎不假思索的选择。凯恩斯在革古典经济学的命,在革供给会创造需求的萨伊定律的命。

  1936年,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出版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对经济危机给予了自己的说明。凯恩斯对经济危机的说明完全不同于马克思。马克思认为经济危机在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在于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资本家私人占有制的矛盾。马克思的分析既有总量问题,即资本主义的消费永远赶不上生产,又有结构问题,生产的社会化要求按比例,而资本家的私人占有制又不能保证按比例。凯恩斯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或曰市场经济本身并没有问题,发生危机的原因在于有效需求不足,加之危机带来的对未来预期的不确定,人们不敢投资,不敢消费。基于上述对危机发生的根源的判断,凯恩斯认为靠市场自身是难以恢复的,不要指望复苏是一个自然过程,只有借助政府的干预才能恢复。他认为促进复苏的应当是财政政策。他的政策主张大致包括:1、扩大政府投资会发生乘数效应,即一定数量的政府投资可以带动更多的民间投资,一个就业岗位可以连带地创造出更多的就业岗位。他甚至说财政部可以把钱装在瓦罐里,埋在废弃的煤矿里,让资本家雇人去挖就可以启动经济。2、政府可以更多地举债,特别是可以发放国债,可以多发货币。他主张降低利率,降低利率的办法是发行更多的货币。他认为萧条期间社会缺少货币,即使这样做有通货膨胀的危险,但只要发行的货币能够把闲置的资源带动起来,产品可以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就不用担心通货膨胀。3、鉴于收入低的群体边际消费倾向高,凯恩斯主张通过收入的重新分配,具体可以通过向富人征税和转移支付制度等,以提高整个社会的边际消费倾向。

  郝伯特·斯坦在《美国总统经济史》中指出,新政是否治愈了大萧条,这还是有疑问的。然而在1933年,经济确实开始复苏了,尽管速度缓慢,。到了1939年,总产量依然低于1929年的水平,复苏经历了10年时间。尽管如此,凯恩斯主义还是倍受各国精英的青睐,因为经济的发展似乎全在他们的掌控之中,政府似乎花钱就可以制造一次繁荣。然而,经济规律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滞涨不期而遇。

  1、需求管理着眼于周期,因而是总量,而不是结构,着眼于眼前而不是长远。新政和凯恩斯的理论认为萧条是需求不足。其政策要旨在于通过进一步的总量扩张扩大就业,增加收入,以解决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事实上,经济所以萧条,是因为经济快速发展期间整个社会的投资过度扩张,投资了一些原本不该投资的项目,使这些行业的产能过剩,是调结构,吐故纳新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需求管理的总量扩张,使产能进一步过剩,以进一步产能过剩为依托的就业并非有效就业。随着过剩产品的滞销,只能是价格便宜,企业亏损,以及新一轮的失业。需求管理着眼于近期而不是长远。凯恩斯说:长期,我们都死了。

  2、需求管理认为政府可以花钱制造一次繁荣,为了恢复经济,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刺激经济。事实上,不是经济发展周期中的萧条阶段破坏了经济秩序和经济结构,而是快速的经济发展破坏了经济秩序和经济结构,经济萧条阶段不过是市场力量,或者市场机制的自我修正,包括通过破产、兼并、重组,强制性地淘汰落后产能和僵尸企业,使得各种稀缺资源能够有效地重新分配。需求管理反映过度,没有给市场机制发挥作用以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只会使结构问题、产能过剩问题更加严重,更加复杂,以致走走停停,长时间地徘徊在萧条阶段。刺激性政策提升了耐药性,使得刺激的边际效用急剧递减,且破坏了货币的稳定性。货币的稳定性一旦丧失,就会影响到人们对经济发展的信心。

  3、需求管理把经济发展更多地看作是宏观层面的问题,是宏观政策使然,忽略了经济细胞活力的提升。事实上,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微观层面的问题,是企业的活力和经济体的活力问题。经济体充满活力的标志,就是能自然地、快节奏地吐故纳新,能使资源高速度地有效配置。需求管理不在机体活力上下功夫,忽视了机体活力的提升,一旦经济下滑,就条件反射地就进行刺激,刺激一下稍好一点,接着又是徘徊,又是刺激,以致滞涨。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评论留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