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霞 当前宏观经济面临的风险和应对措施

  • 2023-04-09
  • John Dowson

王振霞 当前宏观经济面临的风险和应对措施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期,2023年是开局起步的第一年,做好经济工作安排至关重要。为全面了解当前宏观经济面临的主要风险和挑战,深入分析影响2023年宏观经济走势的不确定性因素,财经院课题组组织国内知名经济学者、政府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和实体经济从业者从不同角度进行讨论,并为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提出建议。

  与以往经济下行时期(如亚洲金融危机、世界金融危机以及2003年疫情等)相比,当前宏观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和风险点有明显的不同,对经济安全的冲击也更大,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 宏观经济指标有全面走低的趋势,经济面临衰退风险。制约宏观经济增长的“三重压力”中,需求不足是关键。从消费侧看,主要表现为消费低迷、就业压力大、收入增长减慢甚至绝对减少、收入差距扩大、储蓄率上升,借贷消费减少。2022年1-10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0.6%,预计全年增长0.5%,增速大大低于年初5% 的预期。从结构情况看,1-10月进口消费品同比下降2.2%,改变了6年以来10% 左右的增长势头。此外,与基本生活相关的消费品和物流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下降,如1-10月份餐饮业销售下降5%,10月份全国购物中心客流同比下降21.8%,疫情稍微严重的城市客流下降都在50% 以上,最高达到75%。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受疫情影响较小的网络销售也出现明显的增速下降。1-10月全国实物网络零售额增长7.2%,低于2019年的19.5%、2020年的14.8% 和2021年的12% 增长速度。此轮消费下降再一次拉大了本已经明显缩小的中美消费增速差距,对经济结构转型和扩大内需的冲击明显。

  从投资、特别是房地产投资看,由于销售弱、回款难、融资难、拿地意愿不足、新开工减慢、投资回落的循环未打破,销售和投资不振、土地购置面积下降等原因,房地产已经表现出明显的信用风险。

  从制造业来看,目前产能利用率偏低,开工和投资不足。2022年11月,挖掘机指数同比下降12.5%,起重机使用场景下降2.6%,为近年来的新低。制造业和非制造业PMI指数不断下降,企业的营收指数和订单指数也在下降,企业发展信心指数创近四年的新低,进一步计划再增加适当投入的企业量只占全部调研企业的17.5%,这是自从有监测数据以来的历史最低。

  2. 面临前所未有的财政压力和风险。经济周期和财政压力之间一定是相互关联的,但以往的经济下行压力对财政的影响很小,甚至在2007-2008年“次贷危机”影响下,中国的财政收入依然能保持高位增长。但当前经济下行压力传递到财政收支领域的影响是巨大且不可控的,特别是在以市县为主体的地方财政持续承压,状况令人担忧,这是自1994年财税体制改革以来多年未见的新情况。具体表现为,2022年1-10月累计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73397亿元,按自然口径计算下降4.5%;全国税收收入142579亿元,按自然口径计算下降8.9%。同期,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52166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22.7%。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44027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超过四分之一。

  3. 货币流通速度明显下降,经济有陷入流动性陷阱的风险。从当前数据看,国内货币流通速度在不断下降,这是典型的货币流动性陷阱。货币流通速度明显下降是两个因素导致的:一是疫情导致的融资需求下降;二是房地产和融资平台经营困境,导致吸纳货币的主体或借款的主体发生重大的结构变化。货币流通速度的下降,以及由此引发的流动性陷阱问题是货币政策效果无法有效发挥的重要影响因素。一方面,财政收支本身面临严峻挑战;另一方面,宏观政策总体配置格局与财政扩张的政策需求日益强烈,上述两方面是一对高度相关的矛盾现象。

  4. 原有经济复苏政策效用递减,难以为继。2020年以来,为保市场主体,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其中减税降费是重要的手段。但是目前看,这些政策效果正在递减,且通过这几年的减税降费之后,税收收入以及一般性预算收入占GDP 的比重已经降到15%~17.5%,进一步减税降费空间不大。此外,减税降费政策针对所有市场主体,导致该退出的僵尸企业退不出来,中国的产业转型升级很难实现。更重要的是,当前保市场主体的政策主要针对存量企业,对新投资、新就业的影响不大,政策效果较弱。

  在当前宏观经济面临严峻形势和困难的情况下,2023年的宏观经济走势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挑战。

  1. 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恢复或将需要较长周期。一方面,新冠疫情和管控措施的不利影响在不断加深,消费市场企业经营受限、复苏受阻、增速下滑,消费升级、结构升级减缓,消费的拉动作用明显减弱;另一方面,尽管疫情管控措施得到明显调整,受收入放缓、预期下降和信心不足的影响,消费难以在短期内实现较快的恢复和反弹,消费增速至少在2023年上半年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

  2. 投资,特别是房地产投资,其供给侧政策支持与需求侧萎靡将长期并存。当前为鼓励房地产市场投资恢复,政府相关部门密集出台各项支持政策,如金融支持房地产16条等,这些政策如果能如预期发挥作用,将极大减少房地产企业大范围倒闭的可能性。但是,目前房地产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主要表现在购房需求和信心不足。从货币政策看,进一步降低利率促进购房需求的空间不大,因为银行利差在不断收窄,大致只有2% 左右,如果存款利率不下降,银行的利差将进一步收窄,再降低购房利率将导致不良暴露的增加。此外,中央财政收入压力加大,无法安排更多的转移支付给地方政府,以弥补土地出让金的下降。

  3. 预期转弱的扭转较为困难。需求、供给方面的问题可能更多要靠政策调节,但是预期转弱的问题仅仅靠政策、主要靠政策恐怕都难以解决。只能靠不断深化改革,以改革促进预期的回调。如果说仅仅寄希望于通过财政、金融扩张来缓解预期转弱的问题,可能没有抓到问题的实质。

  4. 国际形势更加严峻复杂。当前,国际经济和形势至少面临地缘风险、粮食和能源危机、债务危机、疫情冲击以及国际价值链供应链等风险叠加影响。一方面,我国进出口将面临汇率变动、国际经济复苏速度的影响;另一方面,需要重点关注美国对我国的极限施压,特别要重视全球产业链显现的去中国化倾向。当前美国持续在人员、贸易、投资、金融、科技、安全等多个领域加快采取措施,以全方位围堵遏制我国经济发展和快速追赶。全球产业链外移、关键零部件断供和技术约束可能被强化,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问题凸显。贸易保护主义和全球产业链重构,涉及国家和生命安全的产业回归本土,产业出现分散化、多元化和区域化特征。这些因素均对2023年经济增长产生明显影响。

  5. 国内物价形势面临不确定性,增加宏观政策制定的难度。从价格工作的角度,遏制通货膨胀仍然是美国等西方国家2023年的首要任务。与国际经济体严重的通胀和激进的加息相比,国内的物价相对稳定。初步测算,2023年翘尾因素影响国内CPI上涨0.8 个百分点,CPI整体涨幅在2% 左右。但是,不能排除随着疫情防控政策转变,国内物价走势发生趋势性变化的可能性,货币政策空间有待进一步观察。

  结合当前宏观经济指标走势特征,在疫情形势稳定、货币财政政策基本保持稳定的情况下,2023年第一季度经济增长环比速度将减慢,同比增长4% 左右;二季度同比增速将由于基数原因上升到7.5% 左右;全年经济增长率在5% 左右。如果疫情防控有序放开能促进服务业增速明显提升,消费数据将有所回升,加之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发挥作用,全年经济增速预计在5.5% 左右。

  第一,宏观政策制定需要统筹发展与安全,更多地关注“安全”因素。从党的二十大的重要论断和当前面临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环境和形势而言,最突出的特点是,在讨论2023年宏观政策配置时,思考的线索维度可能要和以往有所不同,甚至要有很大的不同。以往讨论宏观政策配置,往往用的是宏观发展的指标,比如经济增速等。例如要实现5% 的增长目标,就要有与之相匹配的宏观经济政策配置。但在当前的国内外特殊环境下,除了发展和增长方面的线索、维度之外,必须要考虑安全,即宏观政策配置必须要将发展和安全一体考量、一体评估、一体配置。在促进发展方面,要通过政策和改革,大幅提振市场信心,做好六稳工作,特别需要关注就业和收入的变化情况。在安全方面,要有效防范各类突出的风险,促进经济发展质的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第二,树立以大局为中心、有底线思维的宏观政策导向。不管是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在基础配置的时候,都要以社会大局为中心,必要的时候宁肯以财政收支的不平衡、货币增长的不平衡来换取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的实现,这是现代经济学的重要原理,也是历年来我们一直坚持的基本原则。但是,宏观政策的底线是不能以牺牲财政安全、金融安全为代价换取政策目标的实现。在未来,要把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涉及的相关政策的成本和效益计算清楚,宏观政策的实施不能只讲效益和扩张。要以底线年财政收支预算、赤字安排、利率、汇率和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第三,实施更加精准有效的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从2023年财政政策制定看,一方面,要确保2022年第四季度和2023年第一季度财政政策的力度均衡,避免大起大落;另一方面,要跳出当期看长远,从最坏处着眼,应对未来可能的突发事件和可能的困难要预留足够的财政空间,绝不能用足、用尽当年财政总量。在财力配置上,财力调度的空间要留有后手是必须坚持的原则。同时,要通过财政贴息等办法支持基础设施、技改投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能源转型和绿色发展等,发挥好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从货币政策角度看,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潜在经济增速和平稳合理的物价水平匹配。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要适时调整、有进有退,通过和财政政策配合,引导金融机构保持对小微企业、绿色发展、科技创新、区域协调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货币政策要以稳定国内经济为主,防止资本打进打出,保持人民币在合理均衡水平的基本稳定。

  第四,要深化推进改革和对外开放。要积极实施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利用好国际国内市场的相互融合发展,以更高水平的开放促进国内经济结构和生产结构的优化升级。要进一步优化国内营商环境,着力解决中小微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各类问题,以改革促进预期改善,尽快实现社会正常生产生活秩序的恢复。

  第五,要高度关注各类不确定性因素。一是要高度关注疫情走势的不确定性。从目前的经济社会形势看,疫情走势及疫情防控政策的调整依然是最大的不确定性。要高度关注疫情走势和政策实施效果,做好预案和应对措施,宏观政策要重视结构性工具的作用,更好地灵活应对。二是关注关键制造业领域的各项变化,重视产业政策的实施,科技政策要聚焦自主创新、瓶颈,实现自立自强。关注由于美国不断极限施压,增加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风险问题。三是是高度关注社会民生事业。重点检测价格总水平走势的变化。目前虽然国内物价总水平走势较为平稳,但是部分地区物价上涨与居民对物价承受下降的矛盾在不断显现,做好重要物资的储备工作,也要做好低收入家庭的救助工作。高度关注部分商品价格波动风险,如粮食、猪肉、蔬菜等农产品,重要的药品,能源产品等价格可能出现的波动,及其对居民生活造成的影响。四是高度关注输入性风险的影响。一方面,重视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导致生产成本上涨对下游企业造成的影响;另一方面,美联储加息造成的负面溢出效应影响全球资本市场的问题会继续存在,防止输入性金融风险是宏观政策的重要内容。五是关注特定时期市场对政策出台的过度解读,以及由此引发的市场波动问题。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评论留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