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学者看】“2万亿元直达基层”关键在于建立保基层财力机制

  • 2023-04-09
  • John Dowson

【专家学者看】“2万亿元直达基层”关键在于建立保基层财力机制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赤字率拟按3.6%以上安排,财政赤字规模比去年增加1万亿元,同时发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这是特殊时期的特殊举措。上述2万亿元全部转给地方,建立特殊转移支付机制,资金直达市县基层、直接惠企利民,主要用于保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包括支持减税降费、减租降息、扩大消费和投资等,强化公共财政属性,决不允许截留挪用。“2万亿元直达基层”是保基层运转的底线思维,关键是建立保基层财力的长效机制。

  “2万亿元直达基层”的目的,是促进基层有效运转。保基层运转指的是保证基层治理特别是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正常运转,比如教育、医疗、卫生、治安、水电、公交等。疫情发生以来,从扎牢社区防控、村镇防控的篱笆,到居民家庭隔离的生活服务保障、社区管控的值守、社区社会的正常运行,甚至居民的心理疏导,无不是基层干部包括各级下沉干部、社区工作者、各种志愿者的超常规工作和无私奉献的结果。在加快推进企业单位复工复产、复商复业,恢复经济正常运行过程中,基层组织和基层干部也是发挥了牵线搭桥、保驾护航的作用。正因为基层的有效运转,才有了我国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阶段成果。“上边千根线,下面一根针”。实践证明,基层这根“针”,在“上面千条线”之下,把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各部门的具体要求作为一种责任,不讲条件,不打折扣,上情下达,下情上达,通过穿针引线、承上启下,实现政策性和群众性的完美结合,实现“上面”和“下面”的和谐统一。

  “2万亿元直达基层”的重点,是解决基层财力困难。目前基层工作在运行中,既缺钱,又缺人,特别是缺钱。基层经费不足不是个别现象而是普遍现象,越往下面走,经费越困难。地方财力困难,这几年越来越明显,特别是去年进行了大规模的减税降费之后。受全球疫情冲击,世界经济严重衰退,产业链供应链循环受阻,国内消费、投资、出口下滑,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困难凸显,基层财政收支矛盾加剧。疫情使困难情况雪上加霜,一则是防疫工作开支不少,二则因为经济停滞两三个月,税款收不上来,一增一减,财政马上难以为继。在疫情期间,财政收支受到巨大冲击,加上为支持疫情防控保障供给、企业纾困和复工复产采取减免税费等措施,对地方维持运转的财力保障形成较大压力,个别乡镇甚至开工资都成了问题。“2万亿元直达基层”,可以一定程度上缓解基层经费开支的紧张状况。

  “2万亿元直达基层”的关键,是建立保基层财力的长效机制。在财力困难的情况下,一些地区为了开工资、保运转,拆东墙补西墙,想尽了办法。跟上级财政拆借是最容易想到的办法。但市里“三保”都保不过来,项目资金也都先停下来,有余力资助县区的很少。“2万亿元直达基层”,要求建立特殊转移支付机制。这个机制的特点,一是直达,二是便捷,三是精准。直达,就是直达地方,直达市县基层、直接惠企利民,绝不容许截留挪用,绝不容许跑冒滴漏;便捷,就是用创新性做法使资金能够以最快的速度运用于保就业、保民生、保市场主体,提升见效的速度;精准,就是在对地方财政支持上,更加注重精准,更加强化公共财政属性,提质增效,各项支出务必精打细算,把每一笔钱都用在刀刃上、紧要处。要加强财政纪律,对“直达基层”的经费加强监督和审计。

  “2万亿元直达基层”的要求,是加强基层“财力”建设。基层政府要树立发展经济、振兴财政的思想,在调整经济结构,壮大财力上有所作为,围绕招商引资,抓牢抓好项目建设,多渠道培植财源,积极招商引资,兴办实业,不断增强基层财力,进而提高基层的服务能力。基层政府担当财政支出责任,因地制宜,既开源又节流,积极应对收支压力。坚持疫情防控、经济恢复和保运转并重,切实保障基本民生、工资发放和机构运转;积极开展排查,把握基层运转支出缺口,及时调剂预算补足。努力增强基层自身抗风险功能,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优先保障基层有效运转。统筹各类慈善基金、社会捐助等多种资金渠道,为疫情严重地区、深度贫困地区的重点人群提供援助,作为保基层运转的补充手段。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促进数字经济和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自由、、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坚持“以我为主”,多措并举建立和强化多元协同供应体系,增强持续稳定供应的能力;完善能源资源消费总量和强度的双向管控,全面实施能源资源节约战略,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要想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既要立足于中国大地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回答好中国之问;又要拓展世界眼光、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回答好世界之问。

  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为传统产业带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及高水平供求动态平衡的加快实现提供了新思路。

  所谓网络意识形态,是指多元主体在互联网空间映现社会关系而形成的认知系统,借助网络工具得以呈现于网络空间的观念的上层建筑,其形成、呈现和发展依然受制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在一定条件下对现实实践具有反作用。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更好发挥园区产业和资源优势,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体系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社会系统,构建体系是一件繁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在总体观指导下构建现代化总体性体系任重道远,需要政学各界通力合作、坚持不懈、不断探索。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应以独立、自主、安全的高质量发展为指引,积极推动全面、开放、协同、包容、可持续的引领性创新。

  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续写了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伟大辉煌,擘画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必将对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评论留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