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字长文解读股价跌去六成的腾讯

  • 2022-08-15
  • John Dowson

万字长文解读股价跌去六成的腾讯

  8月1日,腾讯股价创出一年来的新低299.6港币,距离2021年2月26日的747港币,跌去了60%。许多腾讯的粉丝股民一路抄底,一路失望。

  1、经济环境差;2、互联网遭遇监管;3、营收和利润出现下滑;4、大股东减持;5、国际环境动荡。

  特别是南非大股东减持力度较大,每日3亿,还不知道要减持多久。如果其持有的9000亿港币全都减持完,那真的太可怕了,当然这只是玩笑。

  这些几乎明牌的利空,没什么好分析的。购买腾讯股票的人,似乎也不在乎短期涨跌,大部分是长线投资者。所以从长线看,主要是看腾讯未来还能不能继续增长。

  下面的文章,是磐石之心三四月份写的,一直未发布。值此腾讯股价暴跌,各种讨论甚嚣尘上之际,拿出来和各位探讨。

  腾讯这家公司有着许多创富故事,比如,某腾讯创始员工连续十多年里只要发工资就会买自家股票,十多年后,他持有的腾讯股票市值超过2亿,实现了财富自由。

  当然还有非常不幸的案例。1999年腾讯陷入创业危机,马化腾四处找人投资腾讯,甚至想要以50万元的价格卖给搜狐,据说张朝阳拒绝了。

  后来,李嘉诚的小儿子李泽楷和IDG各拿出110万美元投资腾讯,获得腾讯40%的股权。2001年互联网危机仍未解除,腾讯又想找李泽楷投资,但是被他拒绝了。这时候南非MIH公司出现了,他们发现了腾讯的价值,给腾讯的估值为6000万美元,是当时估值的11倍。

  于是,李泽楷把手中的股票以1260万美元的价格全部卖给了南非MIH,仅仅2年时间赚了10多倍,这在当时是非常出色的投资了。但是以如今腾讯的市值4.6万亿计算,李泽楷如果不卖出那20%股票,其资产接近1万亿港币,而当前(2022年2月)世界首富贝索斯的财富为1914亿美元,李泽楷完全有机会与贝索斯一争高下。

  但是世界从来没有“如果”二字,所以李泽楷也无需为自己当时的选择后悔。认知决定财富,由于南非MIH对腾讯的认知与李泽楷的认知不同,所以把本属于李泽楷的财富拿到了自己的口袋里。腾讯也一直是投资者口中最优秀的投资标的,诞生了无数令人羡慕的投资成绩。

  但是一直优秀的腾讯股票却从2018年3月开始进入下跌趋势,从最高位的456.8港币跌至242港币,接着便横盘整整一年时间,直到2019年的12月份才开始大涨。而正是股价低迷的这一年,腾讯进行了创业以来的第三次组织架构调整,提出了向产业互联网进军的全新战略。

  如今回头看,那一年多的股价下跌是最好的买入机会,每个人能成为这种“事后诸葛”,但真正的高水平则是精准的预判能力。华尔街知名投资人利弗莫尔曾说过,真正的机会并不是留给市场里的多头或空头,而是留给那些真正能够认清客观事实的人。

  2021年2月开始,腾讯股价又一次进入了长久的低迷。那么,错过2018年低价买入机会的投资者,是否会选择在这个时刻买入呢?当前的投资环境好像并不比2018年更好,那时候贸易战打个不停,如今则是疫情导致经济衰退、美联储加息预期、中国的反垄断和限制资本无序扩张等等。

  在这个让人迷茫的时刻,无论是互联网从业者、刚毕业的就业者,还是投资者都需要看清腾讯的。我希望能够找到大家最关心的几个问题,并给出分析和观点,作为抛砖引玉,帮助读者共同思考之。

  腾讯一直处在争议之中,特别是腾讯股价从750多港币跌了40%之后,各种声音更是此起彼伏。媒体、股民就是如此,在股价疯狂的时候会怎么看这个企业都好看,股价下跌的时候,便开始找任何导致下跌的理由。

  2018年那一整年的股价暴跌,有游戏版号暂停发放的因素影响,但是外界讨论更多的是腾讯疯狂的买!买!买!是否正确?有人说,这是腾讯缺乏创新的标志,有人说这是腾讯变成雅虎的标志,因为雅虎最终沦为一家投资公司,直至放弃所有业务。

  在当时,这些说法伴随着腾讯股价的暴跌,让很多人信以为线月腾讯股价开始反弹,这些声音又变得越来越微弱。说出去的话,写过的文章,就如同泼出去的水,覆水难收,没人再去想当时的批判是否正确。

  但是如今,我们却可以站在2022年2月的时间点上去回望过去四年,腾讯的“买!买!买!”策略的正确与错误。

  从2013年开始,整个互联网开始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创业热潮高涨,投资市场异常火爆。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BAT三巨头开启了一场“资本竞赛”,在网约车、生活服务、电商、人工智能、大数据、先进制造、云计算等几乎所有领域进行大规模的投资。

  腾讯一般会投资一个行业里的领军企业,比如,电商里的京东、社交电商的拼多多、生活五福的美团、视频领域的B站、新能源车领域的蔚来。据不完全统计,腾讯参与的投资超过1040家公司,市值总计接近2万亿元,近乎一半于腾讯本身市值。从数量上来说,腾讯也是当之无愧的投资之王。

  曾有人质疑,腾讯疯狂投资是为了掩盖自己的创新乏力,证据是除了2011年微信诞生拿到了移动互联网船票后,腾讯在电商、搜索、信息流、短视频领域的尝试都以失败告终。

  而且腾讯的做法是把这些业务打包给要投资的企业,直接做减法。比如,把电商转给京东,把搜索转给搜狗,然后再投资他们。

  现在我们回看这些投资和减法动作是否正确。很多人都还记得2011年那场3Q大战,最终以腾讯在法庭上取胜而告终。但是外界一直在质疑腾讯利用社交影响力和用户群优势四处扩张的行为,因此在3Q大战结束后,腾讯举办了十几场“诊断腾讯”大会,邀请媒体人、法律专家、大学教授等共同探讨腾讯的问题。

  我也有幸受邀参加了两场“诊断腾讯”大会,提出了“越垄断越开放,越开放越垄断”的辩证看法。从那时起,腾讯已经注意到把业务扩展到诸多领域,会导致的反对声音,也是从那时起腾讯决定要做一个开放平台。

  于是,投资其他领域有潜力的公司,帮助这些公司成长,成为腾讯开放平台的新战略。因此,从腾讯品牌形象和社会价值方面看,从自己做产品到投资优秀公司的转变是值得的。

  过去几年,外界一直质疑腾讯放弃电商、搜索等业务是创新乏力的标志。如今再来看这种放弃,似乎是正确的选择。

  首先,互联网平台型企业都很难在某个自己非擅长的垂直领域获得成功。在国外,谷歌无法打造一个与亚马逊竞争的电商平台,也无法打造一个与Youtuber竞争的视频平台,最后谷歌收购了Youtuber;Facebook也无法打造一个即时通信软件与Whats App、Instagram竞争,最后收购了它们。

  同样,擅长做社交和娱乐的腾讯,也难以打造一个与京东竞争的电商平台,放弃电商业务投资京东是正确的选择。同样,在百度一家独大的搜索市场上,腾讯、阿里、360等企业都试图挑战百度,最终都难以颠覆百度的地位。

  在这些竞争十分激烈的市场上,投入巨大资源,非但很难成功,还会落下“垄断者”的骂名,所以腾讯放弃自有业务,选择投资行业里的优秀者,是一个不错的解决方案。投资而不是收购或控股,可以给这些优秀公司更大的自主经营和决策空间,有利于企业的发展。

  腾讯这些投资的收益是巨大的。2021年12月,腾讯宣布将自己持有的京东股票作为股息发给腾讯股东,总计4.57亿股。派息后,腾讯仍然持有京东2.3%的股份。

  我作为腾讯的股东,突然一夜间变成了腾讯和京东双股东,按照派息时腾讯的股价计算,股息率是3%,这是非常让人满意的一次派息。有人对腾讯投资京东的收益做了详细计算,当时入股京东总计花费了14.1亿美元,折合人民币94亿元(扣除京东购买QQ网购、物流等相关业务的费用),派息时持有京东的市值为1212亿元,7年间收益12.8倍。

  除了京东外,腾讯投资的拼多多、蔚来等许多成功上市的企业,也为其创造了非常可观的数千亿投资收益。因此,从收益方面来看,腾讯的投资是极为成功的。但是腾讯获得的并非简单的投资收益,是更大的协同效应以及对未来产业互联网的全面布局。

  比如,腾讯放弃自己的电商业务后,可以把精力放在智慧零售、金融支付、流量经营方面,这打造了一个巨大的电商开放平台。2020年财报数据显示,微信小程序的GMV高达8000亿元,增长率182%。在2022年的微信公开课Pro上公布的新数据为,2021年,小程序实物商品商家自营GMV增长达100%,众多垂直领域保持了高增长态势。

  由于腾讯不做电商而是做开放平台,不存在与电商、零售商之间的竞争关系,让这些合作伙伴更愿意在微信上建设自己的小程序,利用微信提供的智慧零售工具、金融工具做生意,从而让腾讯曲线完成了自己在“电商零售”领域的布局。

  这种去中心化的社交电商模式是电商行业的巨大创新,它降低了零售商流量获取成本和交易成本,提高了交易效率。在传统电商用户增长瓶颈,零售商受困于流量的时刻,腾讯独辟蹊径地为行业找到了全新解决方案。

  假如当初腾讯继续做自己的电商业务,大概率会烧钱无数,最终无功而返,浪费了巨大的资金成本和机会成本,也会断送微信小程序在电商零售市场构建繁荣开放生态的机会。

  同样在投资其他企业的时候,腾讯也获得了类似投资京东一样的高收益与协同效应,用以强化互联网+战略,构建未来的产业互联网。

  比如,投资蔚来汽车,不仅是财务投资,还可以将腾讯云、腾讯自动驾驶技术、腾讯智能座舱等业务与蔚来结合,打造智慧出行的样本工程,这也有利于腾讯在智慧出行领域的深耕。

  很多人会拿腾讯的投资方式与阿里、百度做对比,因为它们号称BAT三巨头。从投资策略来看,这三家可以分为两派:一是联邦式投资,二是买断式投资。

  腾讯是典型的“联邦式”投资,其持股比例不会超过25%,不会成为一家公司的第一大股东或控股股东,在对京东、拼多多、蔚来等公司的投资中都是如此。阿里巴巴和百度则擅长控股和买断,比如,阿里巴巴曾吃下UC、优酷土豆、饿了么、盒马鲜生等许多企业,对高鑫零售、银泰百货的投资也采取了控股方式。

  百度在91无线、渡鸦智能以及YY直播等的投资中也是以全资买下的方式,让对方成为自己的子公司。

  不同的投资策略,创造出不同的结果。联邦式投资,让被投资的企业仍然由创始人经营,可以保持团队稳定以及经营策略的独立性。不好之处在于,企业可能不投资方控制。这就要求在选择被投企业的时候,精挑细选,确保公司的创始人和团队的可靠性,以及业务和腾讯之间的协同效应。

  我们看到,阿里巴巴收购的UC、优酷土豆、饿了么等许多业务一直处在亏损状态,它们进入阿里体系后,都会导致创始团队的集体离职。好处是阿里或百度通过收购弥补了业务版图的欠缺,缺点是企业的独立经营和发展受到限制,企业很难再次成为其所在领域的领先者。

  所以在BAT疯狂投资的2015-2019年,很多人认为买断式的投资方式才是正确的,而如今看来却恰恰相反。对于这种投资策略,马化腾曾对外说过样的话:“现在只要非核心赛道业务,别人能做的,腾讯就尽量让别人做,因为一个企业再大还是缺乏创业者的,把业务留给将所有身家性命都押在里面的人这才是最好的选择,而不是让自己下面的部门跟他们死磕到底。”

  2015年的深圳IT领袖峰会上,他还对媒体表示,我们真的是“半条命”,我们把另外“半条命”给了合作伙伴,这样会形成一种生态。

  写到这里,我又想起了腾讯内部的“”文化,让不同的部门放开手脚去做业务,能跑出来的团队最终获胜,比如,张小龙的微信团队在和刘成敏带领的QQ通讯录团队竞争中胜出,最终微信成为腾讯在移动互联网里的最重要船票。

  让把企业当作自己性命的创业者控制自己的企业,而不是由投资方控制,这也是腾讯文化在投资行业的延伸。腾讯的投资可以帮助这些创业者获得资金、流量和资源的扶持,可以更快地在赛道中跑出来。

  而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讲,这种投资但不控制的方式,也让中国诞生了许多优秀的企业,而不是让优秀的企业被消灭或被收编。京东、拼多多、蔚来、美团等,都是不依赖于腾讯生存的优秀公司,它们有着自己的管理方式,给社会创造了自己的价值,比如,创造灵活就业,提高社会物流效率、提高商品周转率等等。

  这也从某种程度上避免了投资风险和政策风险。如果把一个企业收购或控制,一旦经营不好,就面临亏损和裁员,这对股东来说,对社会来说都是负面的。同时,由于收购所耗费的资金是庞大的,比如,一共有100亿元用于投资,如果不控股,可以投10家,控股可能只投2家。投资的范围也被缩小了。

  而且吃进太多的企业之后,会把自己变成巨无霸,这就面临政策风险。因为反垄断的达摩利斯之剑,一直高悬,随时都可能落到头上。2020年开始的反垄断调查和防止资本无需扩张,就印证了这种风险的存在。

  而腾讯虽然也遭遇了一些局部的处罚和反垄断的利空影响,但是由于这种联邦式投资,腾讯并未遭遇同行一样的实质性的巨额罚款与危机。

  一个企业的发展必须放到整个行业发展、技术发展的大环境中来观察,如果这家企业能够顺应,甚至引领行业发展,那就是一家优秀的企业。

  苹果公司在2007年发布iPhone手机,引领整个手机行业进入智能手机时代,苹果也因此收获了最丰厚的利润。而没有能跟得上时代的诺基亚,则在智能手机的浪潮中消失。

  腾讯诞生于1998年,那是硅谷互联网泡沫破灭的前夕。在度过了第一次互联网泡沫之后,腾讯进入高速发展期,在3G、4G网络普及之前,成为PC互联网时代用户最多的平台。

  在3G和4G网络推动移动互联网到来的前夜,2011年张小龙开发出微信,让腾讯社交主业得到捍卫,让那些想要趁机攻打移动社交领地的米聊们迅速败下阵来。

  与此同时,2012年为了更好应对移动互联网浪潮,腾讯进行了组织架构调整,把原有的业务系统制(BUs)升级为事业群制(BGs)。

  2012年的这次组织架构,让腾讯迅速向移动互联网转型,并加大开放平台力度。这个时代是以手机应用市场为中心,以APP为载体的时代,腾讯各类产品均开发出手机版本,抢占了市场先机。

  随着手机上网速度和性能的提升,各行业的APP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全面拥抱互联网的时代到来了。马化腾在2015年提出了“互联网+”的概念,后来成为他当年作为代表的提案,随后被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

  当时马化腾的想法是,利用互联网的平台,通过信息通信技术把互联网和各行各业、包括传统行业结合起来,在新的领域创造新的生态。显然,这种做开放平台和构建生态的想法从2011年的3Q大战后,就已经形成了,并成为腾讯后续所有动作的“初心”。

  “互联网+”的浪潮推动了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蓬勃发展,亚马逊的AWS、Microsoft的azure以及阿里云的增长率都超过了100%。腾讯依靠微信和QQ拥有十多亿网民,腾讯云也已在SNG事业群里发展壮大,开始为第三方提供服务。

  这个时候,腾讯发现当越来越多的传统企业找腾讯想要做“互联网+”合作的时候,没有一个统一对外合作的部门。只有把组织架构调整到位,才能满足“互联网+”的需要。于是,就有了2018年的“930变革”,这也是腾讯的第三次组织架构调整:

  保留原有的企业发展事业群(CDG)、互动娱乐事业群(IEG)、技术工程事业群(TEG)、微信事业群(WXG);又突出聚焦融合效应,新成立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CSIG)、平台与内容事业群(PCG)。

  对于这次组织架构调整,马化腾表示:“此次主动革新是腾讯迈向下一个20年的新起点。它是一次非常重要的战略升级,互联网的下半场属于产业互联网,上半场腾讯通过连接为用户提供优质的服务,下半场我们将在此基础上,助力产业与消费者形成更具开放性的新型连接生态。作为一家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科技和文化公司,技术是腾讯公司最坚实的底层基础设施,面向AI以及即将到来的5G时代,腾讯将以技术为驱动引擎,探索社交和内容融合的下一代形态。”

  过去二十年,我们成功地把握住了每一次行业发展的关键机会,战胜种种挑战走到今天。过往的经验告诉我们,每次大的挑战都是自我突破、自我超越的契机。我们相信,变化是献给腾讯20周岁最好的礼物。面对变化,希望大家更紧密地团结起来,以积极开放的心态拥抱变革,共同开启一个更加美好的明天!

  当时,外界对腾讯进军产业互联网,提出了许多质疑,其中最重要的一个质疑是:“腾讯没有TO B基因”。在进行组织架构调整后,腾讯发布2018年第二季度财报,当时的数据无法反映进军产业互联网的成果,由于游戏版号的暂停,腾讯的收入增长有所放缓,所以股价一直在低位徘徊。

  面对质疑,腾讯的解释是,无论是TO B,还是TO C,最终传统企业联网后都要与C端消费者发生交易,而腾讯不仅在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这些B端基础设施上有深厚的积累,同时还有强大的C端优势,最终可以打造一个C2B2C的全新产业互联网模式。

  这种解释是合理的,但是投资者看的是真实的营收数据,而不仅仅是合理的说辞。那么,到底腾讯的产业互联网做得如何?我们对比下2018年第三季度财报与2021年第三季度财报,看一看腾讯进军产业互联网三年来的业绩变化。

  2018年,第三季度腾讯总收入为805.95亿元(117.16亿美元),同比增长24%,盈利197.10亿元,同比增长15%。其中,增值服务收入达440.49亿元,同比增长5%,占总营收的54.65%;社交网络收入182.36亿元,同比增长19%,占总营收的22.62%;网络广告业务收入162.47亿元,同比增长47%。占总营收的20.16%;其他业务收入则为202.99亿元,同比增长69%,占总营收的25.15%。

  到了2021年第三季度,腾讯讯营收1423.6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3%;第三季度净利润39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其中,增值服务收入为752亿元,同比增长8%,占总营收的52.8%;社交网络收入为303亿元,同比增长7%,占比21.28%;网络广告收入225亿元,同比增长5%,占比15.8%;金融科技及企业服务业务收入 433 亿元,同比增长 30%,占比为31.11%。

  腾讯财报中的增值服务收入大部分是游戏收入,这个业务自930变革以来,增长了70.71%,而金融科技与企业服务增长了119%,这块业务代表了腾讯产业互联网的成绩。在总营收中,腾讯游戏业务占比出现了下滑,而产业互联网营收占比上涨了6个百分点。

  更值得一提的是,在疫情之下,由于防疫需求,以及政府开支紧张等因素,导致云计算相关业务收入递延,部分业务也遭遇下滑。即使如此,仍然获得了30%的同比增长,4年增长了119%。

  也就是说,腾讯一直稳居中国云计算服务商第二名,仅次于阿里云,而且增长势头迅猛。云计算作为整个人工智能生态的基础设施,决定着未来的竞争格局。腾讯云起步晚于阿里云,起初的差距主要在IaaS方面,如今已经在CDN、带宽资源和数据中心这些“硬件”方面实现了追平,甚至超越。

  而在PaaS和SaaS方面,腾讯云的TO C优势得到了非常好的发挥,这得益于腾讯在游戏、音视频以及金融领域的海量用户运营经验和技术积累。腾讯云已经构建了包括数据库、音视频、人工智能、云原生等在内完整、易用的PaaS产品体系,已服务超过3,000家客户,横跨金融、公共服务、娱乐、教育、电商和电信等多个垂直领域。

  在SaaS层面的优势也十分显著,拥有包括腾讯会议、腾讯企点、腾讯文档、企业微信、腾讯千帆等在内的SaaS组合拳,帮助企业更高效地进行内外部协同。其中,腾讯会议服务超2亿用户,过去一年(2020年)用户参会次数超过40亿次;腾讯企点至今(2022年1月)服务超过100万家企业,为企业数字化降低了90%的成本,在中国本土CRM厂商中位列第一。

  截至2022年1月,腾讯云的合作伙伴数量已经突破9000家,在30多个行业推出了400多个解决方案。

  中国市场TOP2的成绩,产业互联网板块营收占比节节攀升,让腾讯的业务收入变得更加多元化和平均化。更重要的是,越来越多的传统企业通过腾讯产业互联网实现了自身业务的数字化,推动了企业的发展,这对于整个社会来说都有巨大的正向价值。

  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说,企业的第一社会责任是以尽可能低的成本,为公众提供他们所需要的产品和服务。如果不能为公众提供所需的产品和服务,无论做了多少公益活动,企业都没有尽到它的社会责任,这样的企业就是不负责任的。企业的第二责任是,为员工开辟发展的空间。

  互联网企业通过连接人,连接物,连接企业,通过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去帮助公众、传统企业提升沟通效率、办公效率和经营效率,这其实就是在实现德鲁克所讲的第一责任。

  而随着企业为社会提供所需的产品和服务,就会创造利润,然后把利润分配给员工,让员工获得正向激励,让员工拥有更体面的生活,这就自然而然地实现了第二层价值。但是德鲁克又说,员工绝不是企业获得利润的工具。企业必须做到以人为本。因此也就有了假期制度、福利制度和工会。

  这几年,对于互联网大厂的批判有很大一部分集中在996、007的加班制度中,让这些员工倍感疲惫。所以如何更好地兼顾企业为社会创造价值的同时,又为员工提供更好的工作条件,避免员工沦为“工具”成为每一个互联网公司都要考虑的问题。

  2021年开始,包括腾讯在内的许多互联网企业,都开始鼓励员工双休,鼓励减少加班。同时,面对高企的房价,腾讯还为员工提供了50万元的免息,提供租房补贴,赠予股票,以提高员工的满足感和归属感。

  这种为员工增加福利的做法其实就是一种“善”。这种“善意”是企业牺牲自身利润做得一次财富再分配。但是企业想要把这种“善意”覆盖到更广的范围,一方面需要在慈善方面做努力,另一方面,需要在产品和服务的设计上充满善意。

  2018年1月20日,腾讯研究院在北京751D·park举办T-Meet 大会,正式启动Tech for Social Good(科技向善)项目。科技向善项目的立场是:人是技术的尺度。

  互联网公司连接更多的人,更多企业,拥有更强大的科技实力,将科技与慈善相结合,能够让慈善做得更加出色。我们看到腾讯公益平台从2015年9月推出“99公益日”活动。

  2021年的99公益日,分别围绕青少年成长、乡村教育、生命救助、科技助老、共同富裕以及碳中和六个主题,并动员腾讯全线业务能力参与。小红花互动人次超1.25亿,总募捐额41.69亿元。

  “扶贫攻坚战”是国家战略,利用科技的手段去扶贫、助农将有效助推扶贫。腾讯为村是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2015年8月发布的应用,是一款通过微信为村庄连接各种资源的平台。经过4年多的发展,这一平台已覆盖全国29个省份的1.5万多个村庄,聚集了250多万名村民。

  通过这个平台,腾讯帮助农民朋友实现了疫情防控、谣言的甄别、网上问诊,同时,发挥为村商城优势,提供话费充值、水电缴费、农产品销售等服务,方便村民在线办理。

  解决卡脖子技术的关键一环是让中国诞生出更多优秀的科学家,激发全社会热爱科学、尊重科学、探索科学的精神。“腾讯科学周”正是在这个大背景下诞生的,是腾讯支持科研创新、大力推动科技强国方面的集大成者。2020年的科学周由科学WE大会、医学ME大会、科学探索奖颁奖典礼、X-Talk四场大会成就一场科学盛宴。

  为了鼓励年轻科学家做科研的热情,2018年腾讯推出“科学探索奖”,奖金10亿元。这个奖项每年分别奖励50位青年科学家300万元人民币。

  此外,腾讯还利用科技去做碳中和,用科技去做适老化改造,得益于腾讯平台上10多亿用户的连接,将“科技向善”真正付诸于行动。

  除了让科技成为“向善”的工具外,拿出真金白银用于捐助,也是腾讯一直在做的事情。2020年,在疫情发生后,腾讯第一个宣布设立15亿元人民币的“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综合保障基金”(简称“战疫基金”),分别投入物资支援、技术支援、人员关怀、科研与医疗事业等领域,形成抗击当下疫情和防范未来疫情的一揽子救援和保障计划。

  同时,为了助力抗击疫情,腾讯迅速开发出健康码,依托连接超过11亿用户的微信平台,并凭借微信小程序无需下载、打开即用的优势,腾讯防疫健康码大大降低民众的使用门槛,同时快速普及。仅仅上线天时间,健康码的使用量就超过10亿次。

  显然,“科技向善”并不是一场简单的作秀,而是腾讯成为一家真正具有社会价值企业的良好开端。在推进“科技向善”的过程中,腾讯可以将自己的流量、人工智能技术、云计算、大数据技术与更多产业充分融合,为推动产业升级做出贡献的同时,也为自身的营收和利润增长打造一个全新的“增长引擎”。

  2022年3月份,腾讯的股价出现了大幅下跌,这一方面是跟随中概股大环境,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投资者对腾讯从高速增长到低速增长的担忧。但是从腾讯当前的战略布局来看,股价暂时的下跌只是一次深蹲,我们更应该看它未来的增长前景,这关系到投资的输赢。

  知名投资大V段永平在腾讯下跌过程中连续加仓,用真金白银对腾讯投出了“看多票”。2022年3月14日、15日,段永平连续表态,将卖伯克希尔,继续抄底加仓腾讯。而就在前一天,段永平已经表态,将加仓腾讯,其表示:“这个礼拜五有一批145的苹果的put到期,很久以前卖的。这笔钱出来可以考虑放一半在腾讯上。”

  段永平被看作是中国华人圈的“巴菲特”,这不仅因为他曾是买下巴菲特午餐的第一个华人,更重要的是他在贵州茅台、苹果以及网易等热门股票上投资获利颇丰的战绩。

  说到段永平逆市买入腾讯,不得不提巴菲特的好友查理·芒格对阿里巴巴的投资。2021年一季度,芒格首次建仓买入阿里巴巴,随后持续加仓,去年四季度,芒格旗下的Daily Journal 翻倍增持阿里巴巴,持仓股数增至60.206万股。

  但是到了2022年第一季度,芒格却售出了302,060张阿里巴巴美国存托凭证,将其投资减少至30万美国存托凭证。以阿里巴巴在第一季度的价格计算,芒格账面亏损超过20%。

  芒格如此快速地买入和卖出阿里巴巴,让人怀疑这位98岁的伟大投资者是否看走了眼。这是否意味着同为中国互联网公司的腾讯也被段永平误判了呢?

  从2021年第四季度财报来看,腾讯第四季度金融科技与企业服务营收占比33%,已经超越了游戏收入,成为腾讯第一大收入来源。同时,来自B端的数实经济收入增速超过30%,已经成为腾讯新的增长引擎。

  2022年第一季度,腾讯营收 1355 亿元,同比持平;净利润 234 亿元,同比下滑 51%,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下,净利润 255 亿元,同比下降 23%。

  财报显示,腾讯 2022 年第一季度“金融科技及企业服务”收入 428 亿元,占总营收 32%,成为腾讯主要收入增长引擎。

  同时,腾讯 2022 年第一季度研发投入同比增长 36%,达到 153.83 亿元。尽管面临互联网行业结构性调整挑战,但腾讯依然持续投入,研发费用连续五个季度同比增长超 25%。腾讯称,过去 3 年,腾讯在研发投入上已经累计投入超 1366 亿元,建立起包括服务器、操作系统、芯片、SaaS 等在内的完整自研体系,为服务实体经济打下坚实基础。截至 2022 年 4 月,腾讯在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专利申请公开总数超过 5.6 万件,专利授权数量超过 2.6 万件,其中,发明专利占比超过 90%。

  也就是说,腾讯已经具备了游戏和数实经济两大引擎。而新引擎——数实收入在高速增长。而当前中国乃至全球的数实经济仍然处于发展初期,有着广阔的增长前景。

  2022年4月,暂停数月的游戏版号已经再次发放,这被外界看作是“平台经济治理”接近尾声的标志。其实,腾讯在未成年人游戏方面已经主动做了许多工作,未成年人游戏收入占比早就微不足道。所以,横在腾讯头上的最大利空早已消除。

  未来,腾讯在游戏和数实经济两大引擎的推动下,应该可以获得稳健增长。而“数实经济”必然成为腾讯最大收入来源和利润来源。虽然目前云计算相关业务仍在投资阶段,但是随着规模化和对传统产业服务的深入,其盈利是必然的。

  我们无法评判查理·芒格仓促卖出50%阿里巴巴持仓的对错,也不知道段永平逆势买入腾讯是否正确。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现在是腾讯最困难的时刻,股价也已经反映了这种困难。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评论留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