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11位券商首席的2022年A股预测我找到了他们的共识

  • 2023-01-04
  • John Dowson

看完11位券商首席的2022年A股预测我找到了他们的共识

  在过去两年,我们都找来了十多家大型知名券商的年度A股策略,整理出了各家的主要观点,并总结了他们观点中有共性的地方。

  随着海外主要经济体产能修复后我国出口替代效应的削弱,2022年国内经济下行的风险将进一步上升。

  从有数据以来的A股盈利预测来看,多数行业预测未来2年的行业盈利的命中率低于50%,过快的盈利预期切换也会为景气投资带来更多的风险。

  从历史上来看,近3轮CPI上行阶段,申万二级行业中,以种植业和饲料为代表的农业板块市场表现具有较高的确定性,农产品加工与农业综合也有着较好的市场表现。

  盈利增长将显著下行,流动性的边际宽松和政策的落地对于市场会形成一定支持,但恐怕难以对冲盈利下行的影响。

  节奏上市场可能会跟随政策波动,预计或将前高后低。考虑到政策可能会出现前置,四季度以及明年春节前后的市场躁动仍值得把握。

  稳增长的结构性行情,关注专用设备、水泥制造、基础建设、化学原料、风电、光伏、5G、种业、农机农具等行业或方向。

  2022年宏观环境转向“滞胀+收缩”,历史可比阶段美股大概率下跌,美债利率上行,大宗商品涨势趋缓。

  2022年A股企业盈利增速大幅回落趋势比较明确,在“海外滞胀(迫使美联储加息)-全球供应链紧绷-中国出口韧性-稳增长诉求下降”传导下,2022年“政策底”在幅度上或许不会超出市场预期,分母端难以形成有效对冲。

  PPI下行向CPI传导潜在受益的方向:PPI下行成本压力缓和的汽车、电机、白电,CPI传导提价兑现的食品加工、农业。

  “双碳”宽信用新周期受益的方向:“先立”新基建的轨交、新能源(风光),“后破”传统产能“低碳转型”的特钢、绿色建筑。

  但随着经济下行和盈利压力的进一步凸显,以及宽松政策的更偏克制,上升势能或将受到短暂约束,市场重回区间震荡格局。

  当前经济加速迈向高质量发展,资源再分配下,经济和盈利端的结构性特征凸显,投资应更注重结构行情的把握。

  同时在经济动能转换、新老能源转型的阵痛期,短期经济增长和企业盈利仍存在不确定性,市场将转向更加强调确定性的盈利成长。

  在增速回落大趋势中,聚焦盈利成长的确定性,优选高确定性高的消费与科技制造,包括商贸、消费者服务、电新、纺织服装、军工等。

  美联储即使“鹰”,对A股估值影响也很小;地产政策的底线与上限或已现,对信用派生和剩余流动性的影响不同于过往;国内经济不是衰退,三张表显示制造业“能屈能伸、抗打抗造”;碳达峰行情或刚行至1/3,“泛电力链”行业轮动大概率仍是明年市场主线。

  中国的经常账户盈余很可能在今年3月已经触顶。历史上,盈余达峰往往与股指顶部约同时出现,譬如2007年末至2008年年初,2015年年中以及2021年2月。同时,我们的量化模型也预测未来12个月交易区间的顶部趋近于2021年的峰值。

  随着美联储已花光所有力气、穷尽所有借口而不得不开启缩减购债,中国的出口增速即将放缓,外汇存款的快速增长很可能将暂告段落,从而制约市场的潜在升幅。

  如果新冠疫情持续肆虐,扰乱供应链,并导致黏性通胀,则美联储将不得不超预期地收紧货币政策。如是,这种场景对于市场的运行无异于雪上加霜——这将是股票和债券的通敌——滞胀。

  当前经济需求回落+PPI上行+政策环境温和的“类滞胀”有别于历史上任何一次由于政策主动收紧带来的类滞胀,因此本轮政策可能更加侧重经济增长。

  未来有可能出现疫情后二次企稳复苏而非二次衰退的场景。未来周期股的盈利可能未等回落就迎来二次回升。

  如果假设2020-2022年三年回归,即2020-2022的年化收益率=年化ROE,则除了创业板指/小盘成长以外,其他指数的预期收益率均为正,尤其是大盘/中盘价值风格和上证指数/沪深300。

  如果假设回到2017-2021的透支中枢,主要宽基指数中,除了创业板指以外预期收益率均为正,尤其是中证500/1000

  经济增长将从结构性复苏回归再平衡,结构性的支撑源于出口韧性和消费边际改善,房地产行业下行是冲击经济的最大变量。

  国内通胀风险趋于缓和,预计明年PPI大幅回落、CPI缓慢回升,高通胀对于货币政策和权益市场的制约将弱化。

  经济平衡修复+通胀风险缓和+流动性稳健边际宽松的组合对权益市场来说相对温和,A股整体有望波动向上。

  一是创新驱动主线:高端制造包括芯片、创新药、医疗器械、新材料、国防军工等,数字经济包括5G和数据中心建设、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数字技术的应用。

  二是碳中和主线:新能源汽车、新能源、储能、节能环保等产业链上下游各环节投资机会的扩散,同时注意防范阶段性估值过高的风险。

  三是消费边际改善主线:食品饮料和美容护理板块高估值有望缓解,户外活动盈利预期转正,但消费改善幅度和节奏受疫情影响可能有波折。

  当政策稳增长力度加大,指数可能会迎来阶段性机遇。年底到明年一季度可能是政策重要的观察窗口期。

  待增长预期平稳,可能需要更加注重结构性机会。随着上游压力逐步缓解,配置方向逐步偏向中下游,中期方向仍偏成长。

  中下游股价调整相对充分、中长期前景依然明朗的偏消费类的领域,如农林牧渔、医药、食品饮料、互联网与娱乐、汽车及零部件、家电、轻工家居等;

  从全球流动性来看,美国或进入持续性“类滞胀”环境,使得美国货币政策易松难紧。海外流动性更需要关注的是美国经济的衰退。

  从国内流动性来看,2022年中国CPI将进入温和通胀。伴随着国内通胀压力释放,流动性呵护政策值得期待。

  从市场流动性来看,资本市场持续支持实体经济的方向仍然长期方向。2021年11月15日北交所成立后,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就进入最后阶段——主板注册制改革。

  从投资者结构来看,公募基金、外资将继续持续配置中国资产,因此,2022年股市流动性仍然支持市场具备优异表现。

  随着各国疫苗接种率提升和供应链修复,主要经济体内生动能也逐步修复,预计美联储今年11月启动的Taper将于2022年6月左右完成,但“以我为主”的国内宏观政策重心依然在稳增长,以求逐步缓解上游价格上涨和地产投资下行的负面压制

  下半年国内经济运行回归常态,稳增长政策将弱化。另外,美联储Taper结束后,下半年美元加息预期提升。

  包括东亚前海、光大证券、国泰君安、中金、中信都认为,2022年上半年,A股的机会更大,春季躁动的机会值得把握。

  文中券商观点均节选自券商研究报告,仅作举例说明,不代表本文观点,亦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与承诺。

  本文章是作者基于已公开信息撰写,但不保证该等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作者或将不时补充、修订或更新有关信息,但不保证及时发布该等更新。文章中的内容和意见基于对历史数据的分析结果,不保证所包含的内容和意见在未来不发生变化。本文章在任何情况下不作为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或出售投资标的的邀请。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评论留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