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滇携手打造“楚雄样本”!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财经频道CCTV-2《经济半小时》栏目

  • 2023-03-04
  • John Dowson

沪滇携手打造“楚雄样本”!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财经频道CCTV-2《经济半小时》栏目

  原标题:沪滇携手打造“楚雄样本”!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财经频道CCTV-2《经济半小时》栏目聚焦楚雄彝绣!

  沪滇携手打造“楚雄样本”!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财经频道CCTV-2《经济半小时》栏目聚焦楚雄彝绣!

  3月3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财经频道CCTV-2《经济半小时》栏目播出《沪滇携手:“针”功夫绣出新生活》,聚焦楚雄州彝绣特色文化产业,生动讲述州委宣传部牵头抓总,多措并举推进千年彝绣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实现“绣品变商品、绣片变名片、秀场变市场”3大转变。

  蓝天白云下,自家院门口,喂着鸡、带着娃、绣着花、还能养好家,这般岁月静好的幸福生活是不是你理想中的模样呢?在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这就是当地5.7万名绣娘的现状。当地农村的女性会拿筷子就会拿绣花针,但在十多年前,她们谁也不会相信,靠着这门祖传的手艺,每个月都能挣上几千元,甚至自己的作品还能登上各大时装周的秀台。深山里的千年非遗如何做成亿元大产业?

  2月27日,农历二月初八,楚雄大姚县昙华乡的彝族群众正在庆祝一年一度的插花节。他们把从山中采回的马缨花,插在房门边、农具上,还有彼此的头发里、衣襟旁,祈愿一年幸福吉祥。

  这场庆典中,最为隆重的环节是彝绣非遗文化展演,一件件传统与现代融合的时装,一幅幅华美秀丽的彝绣作品,让人眼花缭乱。

  当地十几个乡镇层层选拔出的十名绣娘,成为现场最亮眼的明星工匠。50岁的张琼芬就是其中的一位,在彝绣的大舞台上,她已经收获了不少荣誉和奖项。

  如今,楚雄彝绣是当地最亮眼的文化名片。在楚雄州,有彝绣市场主体604个,绣娘5.7万人,国家、省、州级彝绣传承人52人,带动了2000余名残疾人就业。

  然而就在十几年前,当地的彝绣藏在深山人不识。那时,从小习得一手好绣功的张琼芬还在工地上挑沙灰。

  2009年,张琼芬听说县里有人招绣娘,想着不用风吹日晒,还能就近照顾老人孩子,她怀着半信半疑的态度,前去应聘,认识了大学毕业不久的樊志勇。设计专业毕业的樊志勇,怀揣着梦想返乡创业,做彝绣产品的开发销售。然而现实,很快给她和同伴泼了一盆冷水。

  云南纳喜文化创意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樊志勇:“第一年大概有投了十来万,但一整年只卖出80多块钱的东西,发工资还要去借钱。”

  楚雄彝绣主要以黑、青等色为底,配以黄、红、绿等色,具有技法粗犷、色彩浓烈的特点。2014年,楚雄彝族服饰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期盼彝绣产业化的呼声不在少数,但却面临着“规模小、人员少、效益差”的发展困境。

  如何把绣品卖出去、卖得好,成为摆在创业者面前的核心难题,这也引起了来自上海的挂职干部张唯岚的注意,他决心帮助彝绣推向市场。

  早在1996年,中央确定上海市对口帮扶云南省,沪滇两地携手并肩, 有效助推了云南的脱贫攻坚;2016年上海又进一步扩大了帮扶面范围。2018年,上海更是明确提出“要深化文化帮扶,帮助云南民族地区讲好民族故事,增强吸引力、影响力”,开始着力打造以彝绣特色文化产业为重点的沪滇文化帮扶“楚雄样本”。

  上海市嘉定区外冈镇镇长、上海市第11批援滇干部张唯岚:“将上海的一些企业引入到楚雄,让当地的彝绣企业根据上海的市场需求开发一些产品。虽然一个县里面就我一个上海的干部挂职,但是我们总感觉后方有一座城。”

  正是在张唯岚挂职期间的牵线搭桥下,樊志勇通过层层选拔,在去年7月份拿下了一笔来自国际连锁咖啡巨头的订单。如今樊志勇的公司,每年订单量超过千万元,最近几年8成以上订单都是来自上海。而伴随着公司一路成长的张琼芬也当上了生产主管,年收入3万多元。凭借一手刺绣绝活,她还被评为全国优秀农民工。

  急滇所需,尽沪所能。沪滇合作不仅让樊志勇和张琼芬如愿以偿,更让古老彝绣走出了深山,走向了更大的舞台。2019年,来自大山深处的彝族服饰,就曾在当年的上海时装周上掀起了一股“最炫民族风”。彝绣在保留“灵魂”经典的前提下,与当代审美情趣巧妙结合,最终迎来了高光时刻。

  2019年9月,在沪滇协作持续推动下,楚雄彝绣精品走出了国门,成功亮相纽约时装周。楚雄彝绣中常用的鱼、鸟、兽等文化图腾纹样,以及云南大山中形态万千的花卉在国际T台上恣意绽放。

  云南楚雄州委、州委宣传部部长李汶娟:“上海给我们提供了什么,一个是平台,让彝绣走进国际都市,走向国际的宣传平台;第二个是给我们提供最顶尖的设计,这些设计的图样、文案,怎么样符合消费者的要求和需求,他们请最知名的设计师来帮助我们培训绣娘,让我们绣娘掌握更多的技能。”

  越来越大的舞台让樊志勇更加自信地游走在传统与现代,文化与商业之间,她从过去给别人做代工,到现在主要给客户提供创意产品的解决方案,也有了自己的供应商,产品销量几乎每年都翻一番。

  金永淑的彝绣特色文创店通过和上海等地设计师的深入合作,每年都推出上百款新品,除了民族服饰,店里各式各样的特色文创产品达2万多种。

  楚雄彝家公社民族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创始人金永淑:“在我们没走出去之前,我们觉得每年有两百万的收入,就觉得很开心,很满足了,但是通过跟上海合作之后,我们市场的拓展拓宽了之后,产品品质的提高以后,现在的产值在原来两百万的基础上翻了十倍。”

  沪滇文化帮扶为彝绣打开了市场,打响了名气,也为从业者打开了眼界。从“指尖艺术”到“指尖经济”再到“指尖产业”,更离不开产业模式的支撑。

  云南楚雄南华县的丁兰英在2019年带着她的彝绣产品到上海浦东国际机场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展销,展销期间就拿到了300万元的订单,这是她自创业以来收获的最大订单,高兴之余,又开始为缺少绣娘而发愁。

  南华七彩彝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丁兰英:“通过政府的支持,包括上海这边给到我们一些培训经费,我们再培训绣娘,就召集更多的人才进来。”

  在上海援建资金的帮助下,丁兰英的企业先后在县城以及偏远乡镇共设立了8个就业扶贫车间,依托“一个中心、多个分部”“沪滇项目+公司+车间+绣娘”的文创产业振兴模式,多批次、分等级招募培训绣娘,将公司的订单化整为零、分包入户。

  今年30岁的肖美萍就是他们在红土坡镇依黑么村的绣娘。6年前,在丁兰英的彝绣车间培训过后,肖美萍成为了一名绣娘。靠着自己的好手艺,如今她在家每月靠着做彝绣也能获得三四千元的收入。

  丁兰英的公司现在合作的绣娘有2028人,其中残疾人绣工109人,分布在南华县的10个乡镇。相对灵活的工作方式,让这些特殊群体实现了在家门口就能就业增收的梦想。残疾绣娘罗菊香每个月能有3000多元的收入。

  在永仁县,还涌现出彝绣车间,手工需要绣上半年的服饰,用机器的话两天就可以绣十套。为了助推彝绣企业发挥产业集群效应,当地政府专门投资兴建了永仁彝绣一条街,目前已经有25家彝绣企业入驻。

  李丽凤在1个月前,刚刚搬到新买的店铺。2019年,她曾在政府的组织下到上海参加了为期半个月的培训,受益匪浅。

  云南楚雄永仁县绣娘李丽凤:“专门学的设计。就是怎么把我们这些图案拿来做小的产品,像镜子、胸针、耳环这些。之前我们一年的收入也只有几万块,但是我们上海培训回来一年收入差不多四五十万元。”

  依托沪滇文化帮扶,楚雄彝绣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值从2012年的0.21亿元增长到2022年的2.45亿元,5.7万绣娘人均收入增长近5倍。楚雄州正在通过“传统技艺+现代创意”,推动整个彝绣产业的市场化和商业化,力争让彝绣实现“绣品变商品、绣片变名片、秀场变市场”的全方位转变。

  如今,云南楚雄已经实施“彝绣标”,由州委宣传部牵头注册认证“楚雄彝绣”区域公共品牌,还将《楚雄彝族手工刺绣生产技术标准》申报为国家标准,打造“彝绣库”,并不断加强对农村绣娘的培训。(记者 张超)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评论留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