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宏观经济应直面三个关键问题

  • 2022-12-14
  • John Dowson

当前宏观经济应直面三个关键问题

  任泽平先生曾在智囊部门工作,现加盟国泰君安证券公司继续从事宏观经济研究。他在本文中概要提出了分析当前经济需要回答的三个问题,角度别致。对于中国经济未来增速,他认为以5%左右比较适宜。他的这些提法和判断是否确切,可资讨论。

  ■近年来,宏观经济形势分析领域对三个关键性问题展开了广泛的讨论。第一个关键性问题是,近年经济持续下行的主导性力量是什么?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已接近达成共识,是长期潜在增长率下降。

  ■第二个关键性问题是,增速换挡后新的增长平台是多少?目前对这一问题的回答还存在广泛的分歧和误解,但答案已逐渐水落石出,是5%左右。

  ■第三个关键性问题是,中国经济将以何种方式到达新的增长平台?危机倒逼、衰退倒逼还是平滑过渡?目前还没有答案。

  ■我们深信市场经济的理念已经在人们心中扎根,中国经济能够转型成功,但这个过程可能会存在曲折。毫无疑问,改革是唯一的出路,中国经济将会“真改革、微刺激、大复苏”,不会“假改革、真刺激、大衰退”。

  近年来,宏观经济形势分析领域存在广泛的分歧,其中有三个关键性问题引起了很多的争议和辩论,对这三个关键性问题的回答决定了对当前的认识和对未来的预判,各界的分歧主要在于此。其中,第一个问题已接近达成共识,第二个问题还远远没有达成共识,第三个问题甚至还没有答案。

  中国经济(不包括港澳台地区,下同)自2010年以来进入下行通道,至今已历时4年半,如果从国际金融危机算起,已近7年,其持续时间之长、下降幅度之深,为过去30多年所少见。本轮经济下行的主导性力量是什么?大致有四种代表性观点:政策收紧、周期调整、外需不足和长期潜在增长率下降。

  是政策收紧吗?这一观点在2010-2011年比较流行,2010年由于担心通胀和资产泡沫,宏观调控大幅收紧。但2012年以来政府不断出手稳增长,经济下行压力依然不减,因此,可以排除政策收紧导致此轮经济下行的判断逻辑。

  是周期调整吗?此轮经济下行已经超越了存货周期、产能周期所能解释的范畴,2012、2013年前后市场上各种周期误判层出不穷,因此,周期逻辑可以排除。

  是外需不足吗?2013年以来世界经济持续缓慢复苏,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均有不同程度好转,但中国经济继续放缓,因此,外需不足的判断逻辑也可以排除。

  前三个判断逻辑意味着,如果政策放松、外需回升和周期反转,中国经济将会走向趋势性复苏,但近年来,这些推断先后被证伪。

  在上述推断被证伪的同时,我们注意到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了增速换挡的收入阀值区间。2013年中国人均GDP 6700美元,按照购买力平价为9800国际元(1990年G-K国际元,下同),相当于德国1968年、日本1970年、韩国1992年的水平,这些成功追赶经济体均在这一时点前后发生了增速换挡。

  由人口变化引发了一系列不可逆转的趋势性改变:劳动力成本上升;储蓄率和投资率下降;贸易顺差收窄,外汇占款下降;大规模产业转移,FDI外迁;出口低成本优势削弱,外贸增速回落;工业比重下降,服务业比重上升。

  在需求侧,住宅需求的长周期峰值到来。2014年初以来,中国房地产市场大幅萧条,当前的房市调整符合人口周期规律,需求和投资长周期见顶信号明确,利率市场化使之略提前。

  供求两侧的种种迹象表明,长期潜在增长率下降是导致此轮经济下行的主导性力量,中国经济正经历增速换挡。宏观经济形势分析领域对第一个关键性问题的回答正接近达成共识。但是,与第一个问题相关的第二个问题还远远没有达成共识,但答案已经逐渐清晰。

  如果说长期潜在增长率下降是导致此轮经济下行的主导性力量,中国经济正在增速换挡,那么,换挡后新的档位在哪、新的增长平台是多少、底在何方?有观点认为是8%、7%、6%,也有观点认为中国经济将转型失败并崩溃。我们认为尽管存在曲折,但中国经济能够成功实现增速换挡,新的档位在5%左右,为什么?

  1960年以来,全球有101个国家和地区经过一段时期快速追赶,进入中等收入经济体行列。但是到2008年,只有13个国家和地区完成了追赶任务,迈入高收入经济体行列。在这13个成功实现增速换挡的经济体中有几个优秀毕业生:德国、日本、中国和韩国,这四个优秀毕业生大约在人均GDP11000国际元附近,经济增速平均从8.3%降到4.5%,降幅在50%左右。这4个经济体的规模大小各异,增速换挡的时代背景跨越上世纪60-90年代,但增速换挡的人均GDP阀值时点和增速降幅具有较强的一致性,这背后隐藏着内在的规律性。

  也有观点认为,中国目前人均GDP只相当于美国的30%,还有很大的后发优势,未来20年还可以增长8%。但经验证据不支持这样的判断,德日韩及中国增速换挡时人均GDP分别相当于美国的68.5%、68.5%、51%、41.4%,差距巨大。这可能跟追赶的起点不同,德日是二战后继续追赶,韩国和中国则是以农业社会为起点开始追赶,中国经济追赶的起点与之接近。以此推测,中国经济增速换挡成功后新的增长平台在5%左右,降幅为50%。

  5%是增速换挡期德日韩以及中国等交出的成绩,是101个追赶经济体中13个增速换挡成功的4个优秀生的成绩。中国未来新的增长平台如果能够实现5%,成绩堪称优秀。

  未来的5%比现在的7%-8%微观感受要好,增长模式从速度效益型升级到质量效益型,企业盈利水平更高,居民就业更充分,步入繁荣、稳定、可持续的新常态。

  尤其需要强调的是,高速增长期过后并不必然有一个中速增长平台在那接着,拉美直接掉了下去,未来5%的增长平台需要经过艰苦卓绝的改革努力才能构筑起来。

  而部分学者提出的8%则是拒绝减速、不断刺激的8%,是传统增长模式继续“冒烟”、新增长模式被抑制的8%,是风险不断积聚后摊、酝酿大规模危机的8%。因此,未来的5%是乐观的5%,是推动改革的5%,是重新唤回企业家精神的5%。

  如果说未来增速换挡后新的增长平台是5%,当前经济增速在7.5%左右,那么,中国经济将以何种方式到达新的增长平台?

  德日韩及中国在增速换挡期展现了三种调整方式:危机倒逼、衰退倒逼和平滑过渡。德国在1967年出现了二战后首次严重的衰退,增速超调到0附近;日本在1973年受第一次石油危机冲击较大,韩国在1997年爆发了金融危机,增速超调到负增长;只有中国比较幸运,在上世纪80年代末较为平滑地实现增速换挡。

  德日韩及中国等成功追赶经济体,在增速换挡期均经历了先加杠杆、后去杠杆的过程。上半场加杠杆是因为拒绝减速,寄希望于依靠传统增长动力重回高增长轨道,结果导致负债循环和杠杆攀升。德国在1967年、日本在1973年、韩国在1997年发生了衰退或危机倒逼式的调整和改革,经过下半场去杠杆之后,重新再出发,实现增速换挡。

  2010年以来,中国经济传统增长模式不断加杠杆,重化工业、地方政府和房地产部门负债率大幅上升,这三大部门正是过去经济高增长的主引擎,现在则沦为资金“黑洞”。旧增长模式不断加杠杆的直接后果,是无效占用信用、土地和人力资源,推升要素价格,导致新增长模式被动去杠杆,出现“逆结构调整”现象。

  2014年初以来,中国房地产市场开始调整,这将是一个标志性事件,标志着去杠杆进程的开启,中国经济进入增速换挡期的下半场。

  中国住宅需求的长期峰值已经到来,2012年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开始出现下降,当前房市调整符合人口周期规律,利率市场化使调整略提前。近期房市尚不会出现崩盘式调整,高首付比、三四线城市房价收入比基本合理、库存可通过城镇化消化、政策放开刚需和改善性需求等因素有望使房市软着陆。并且房市提前调整的好处是,将减少无效资金需求,降低生产成本,企业家精神重回实业,新开工下降可避免未来更大的泡沫。

  房市无论“软着陆”还是“硬着陆”,最终都会着陆。2014年房地产累计投资增速将从年初的20%下降到年底的10%和2015年上半年的0%附近,重化工业的产能过剩将充分暴露,过去还幻想靠房地产加库存进行抵抗,近期将彻底幻灭,倒逼钢铁、煤炭等领域国企将加快出清。土地收入重挫,将推动财税改革和市政债提速,融资平台和影子银行加快清理。上半场三大加杠杆部门全面转入下半场调整。

  上半场加杠杆漫长而痛苦,下半场去杠杆可能会很迅速,而且痛并快乐着。去杠杆进程开启,预示市场出清、政策加码和改革提速。如果房市软着陆,则中国经济增速换挡有望软着陆。当水落石出的时候,新增长模式和平台将浮出水面。

  增速换挡期,潜在增长率下降也不会“一竿子插到底”,经济将在短周期波动中寻找长期底部。这会不断干扰市场的预期,当短周期回升或政策托底使得经济短期企稳时,部分市场参与者幻想经济重回高增长轨道。当短周期回调与长期潜在增长率下降叠加导致经济下行压力偏大时,部分市场参与者又转入极度悲观。这是过去这些年我们经常看到的情景。

  近期经济短期企稳,市场对宏观经济走势的判断再度出现分歧,乐观者甚至认为经济将在下半年步入复苏回升轨道。这一判断有两个隐含假定:一是未来中国经济的长期增长平台是7%-8%,经济结构已经调整到位,经济增速已经见底。但从微观现实和国际经验来看,显然难以接受这样的假定;二是此轮经济下行的主导性力量是周期调整,这在过去几年已经被多次证伪,种种迹象表明,长期潜在增长率下降是此轮经济下行的主因。

  我们认为,经济增长长期的底部还未到达,下半年还将继续寻底。近期政策面和资金面趋于宽松,但市场预期仍十分谨慎,主要是担忧基本面还将寻底和政府改革诚意不够。3月下旬以来的基本面企稳,主要来自两股力量:1、财政支出扩大和货币政策宽松推动的基建投资反弹;2、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和人民币贬值推动的出口改善。

  就近期经济形势而言,三季度经济回调压力未减弱,出口的弱势复苏难以弥补房市萧条留下来的巨大缺口,地产销售低迷对消费、投资和生产的拖累效应显然更大。具体而言:

  出口将弱势复苏而不会大幅逆转。1-5月剔除水分以后出口实际增长6.3%,这与4.9%的出货值增速吻合,表明出口正边际上小幅改善,但按照当前世界经济缓慢复苏的特征,出口将以弱势复苏为主而不会大幅逆转。除非世界经济出现强势复苏,目前还难以逆料,更看不到这种推动力来自何处。从更长远来看,随着中国劳动力成本趋势性显著上升,中国外贸产品的低成本竞争力削弱,出口增速难以回到过去高增长的时代,新常态很可能就是5%-10%。

  房市调整引发消费、房地产投资和相关制造业投资显著下降,土地出让收入和房产五税收入重挫将拖累地方基建投资。

  从方上,研判中国经济形势可以很复杂,但粗线条看也可以很简单:增长看投资,投资看地方。地方项目占固定资产完成额的94%,地方财政支出占全国财政支出的85%。年初以来地方财政收入大幅下滑,保障支出的难度明显加大。5月全国300个城市土地出让金环比下降30%,同比下降38%;5月房地产营业税增长0.1%;房地产企业所得税下降2.5%;契税同比增长7%。我们预计2014年地方政府土地出让收入增长将下降40%左右,房产五税收入增长下降10%左右,这两项将直接导致地方可用财力比2013年减少1.5-2万亿元左右,大致相当于2009年4万亿刺激的1/3-1/2。如果考虑房市调整对消费和生产的影响,其间接导致地方财力比2013年减少2-3万亿元。地方财力下降将拖累财政支出和基建投资,黑龙江、山西等地GDP增速一季度掉到4.1%、5.5%,已然在坍塌边缘。中央动用财政存款存量、再、地方增加非税收入、增发地方债和城投债等仅可弥补部分缺口,综合测算,2014年地方可用财力比2013年下降1.2万亿元左右。长远看,未来划转消费税为地方税可解决8000-10000亿元、开闸市政债可解决5000-10000亿元,但消费税改革方案下半年公布、2015年施行,修订《预算法》和全面施行市政债至少还需半年。

  近期随着房市调整逐步蔓延至重化工业和地方投资,经济将在三季度继续回落,预计二、三、四季度公布的GDP增速为7.4%、7.3%、7.2%,全年7.3%,实际微观感受的增速可能更低。预计2015年GDP增速步入“6”时代,在6.5%左右。中国经济有望在2017年前后经过改革努力到达5%的新增长平台。

  三至四季度行业景气将明显分化。房地产链上的地产、钢铁、建材、煤炭等将大幅下降,出口链上的纺织服装、消费电子、家电、灯具照明装置等将边际改善,受益于消费税改革的汽车、节能产品、家装等消费品行业景气度或有重大上升。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评论留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