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真的还有前景吗?︱刘德科楼市讲义

  • 2023-04-24
  • John Dowson

房地产真的还有前景吗?︱刘德科楼市讲义

  我们大概用了一年半时间,已经做了 155 讲《刘德科楼市讲义》,似乎已经覆盖了你关心的大部分问题。我们在录制的时候,通常是想到什么话题就录什么,并没有按照严格的篇章顺序。

  最近,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生疑:房地产真的还有前景吗?我们从 155 讲中挑拣出跟这个问题相关的那几讲,按逻辑顺序编排,重新确认一下我们跟房地产之间的眼神。

  第一个基石制度是保障房体系。真正有作用的保障房体系,是以租赁为主的,并且能做到租购同权。现在国家正在努力朝这个方向去,但路途还遥远。

  第二个基石制度是国家住房银行。现在我们有个非常失败的制度,就是公积金制度。公积金制度迟早要深度改革,未来的方向就是国家住房银行,它是普惠性的,而不像公积金只能让少数人受益。

  第三个基石制度就是房地产税。如果房地产税开征,它是完全归地方政府所有,这样地方政府就不用卖那么多地了,土地财政的依赖度就会减轻。

  当前有一种判断很流行:房地产市场的底层逻辑已经发生了变化。理由主要是:中国人均住房面积和城镇化率都已经不低了,房地产调控政策更是已经严厉到直接限制了地价与房价。

  我们先来看城市化率:2020 年,中国的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是 63.89%,已经很接近所谓的「70% 警戒线」;但中国的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仅仅只有 45.4%,即便按每年 1 个百分点向前推进,要达到 70%,仍然需要很多年。为什么要更看重户籍人口?在中国,有了户籍才能使人真正扎根在城市里,才能更公平地享受到教育医疗资源。

  再来看人均住房面积:2019 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是 39.8㎡,已经很接近所谓的「40㎡ 警戒线」;但中国的人均标准商品住房面积大约只有 15㎡,离 40㎡ 还远着呢——我们定义的「标准商品住房」,是指有围墙、有物业服务、有地下车库的住宅小区。

  很多人感慨:中国的城镇化建设高峰期已经结束了。真的结束了吗?远远还没有结束。我们可以从「国际比较」「国家规模」「发展阶段」与「时代特征」这四个维度来观察。

  美国城市化率约 82%,英国约 87%,日本约 93%。即便以常住人口计,目前中国的城镇化率也就 63.89%(七普数据);如果以户籍人口计,那么仅仅只有 45.4%(2020 年底数据),与英美日的差距仍然较大。

  中国是美国与日本无法比拟的超大人口规模国家。中国的超大人口规模在客观上,会催生出更大规模的城市。举两个我们容易有切身感受的例子。

  先说县城。我国的不少县城,人口跟佛罗伦萨(不到 40 万)或法兰克福(75 万左右)差不多,市区面积也不输于佛罗伦萨或法兰克福。这不是说我们的县城有多厉害,这是因为中国是超大人口规模国家,欧洲不是。

  再说上海。上海已经是中国第一大城市,也仍然还要建「五大新城」。2017 年,上海正式确定了「五大新城」;后来的上海「十四五」规划,更把「五大新城」提到了新高度。「五大新城」总面积大约 820 平方公里,建成之后大约相当于现在的杭州或西安(以建成区计)。上海已经很努力地在刻意控制城市规模,但最终还是得符合中国这个超大人口规模国家的基本规律。

  中国不是只有北上广深就够了。中国还需要更多的北上广深。在北上广深中,深圳的建成区面积是最小的,大约 1217 平方公里。我们以 1200 平方公里来作为参照标准,仅有重庆和武汉超过了,成都(1032 平方公里)正在接近,南京、杭州、西安、济南、郑州、合肥、长沙等等省会城市仍然差距巨大。杭州市区的行政区划面积超过 8000 平方公里,目前的建成区面积大约 706 平方公里(2020 年)。

  中国经济发达的省会城市或副省级城市,必然会向「建成区 1200 平方公里」的方向推进。现在才推进到一半多一些,怎么就说城镇化建设高峰期已经结束了?

  我们国家正在推进都市圈建设。其实,都市圈建设只能算是刚刚开始,如果以东京都市圈为参照,那么我们的很多都市圈离基本成型都还很远。

  当前的城镇化还处于这样的阶段:城市本身的建成区还在扩张高峰期,都市圈建设才刚刚揭开帷幕,现在还是酝酿期,恐怕十年之后才会迎来都市圈建设的高峰期。

  我们可以去看一下成渝双城经济圈:成都在朝着重庆的方向建设「西部科学城」, 重庆在朝着成都的方向建设「西部科学城」,这一切才刚刚拉开序幕。

  我们也可以去看一下长三角一体化:「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上海市青浦区、江苏省吴江区和浙江省嘉善县)虽然进展神速,但只能算是刚刚拉开序幕。

  当前中国的城镇化,面临着两大机遇:TOD 与数字经济。这两样新事物既提升了城镇化的效率,也改变了城镇化的传统形态。

  TOD(公共交通导向开发模式)能把地铁或高铁等轨道交通,变成一个城市活力节点点。TOD 思维下的轨道大爆发,既提升了城市本身的效率,又极大地增强了都市圈的可能性。所以现在我们国家在倡导「轨道上的城市」与「轨道上的都市圈」。

  数字经济跟过去的工厂不一样,它可以直接镶嵌在城市浓度很高的老城区,也可以生长在环境优美的新区。数字经济极大地提升了「三生融合」(生产+生活+生态)的可能性。所以,我们现在可以看到很多城市都在热火朝天地建设科学城或科技城。

  如果你从以上这四个维度去看,你就知道:那些说城镇化建设高峰期已经结束的人,是不懂中国基本面。当然,你也可以用最直接的肉眼观察来判断:你所在的城市(无论大小),工地多不多,如果工地很多,就说明我们仍然处于城镇化建设高峰期。

  2021 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额约 18.2 万亿元,销售面积约 17.9 亿平米,双双创了历史新高。不少人的判断是,18 万亿是巅峰了,接下来就要不断往下走了。持有这种判断的,不仅有行外人士,也有万科这种的行业龙头。除万科之外,全国 TOP 10 房企中的大多数都不认同这种判断,只不过他们不愿意公开说而已。我们的研究判断是:18 万亿只是山腰数值而已,巅峰大概会是 25 万亿到 30 万亿之间。我们至少可以从这四个角度来判断——

  ●城镇化高峰期尚未结束: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虽然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是 63.89%,但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仅为 45.4%。中国的特殊之处在于:户籍绑定了教育、医疗等城市资源。如果要达到 70%,还需要 3.5 亿非城镇户籍人口转为城镇户口。

  ●高品质住房人均面积仍然短缺:虽然中国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已达到 39.8㎡(2019 年),但 2000 年以后建造的商品住房人均面积还不到 20㎡。在住建部的定义里,2000 年以前建造的住宅区属于老旧小区,需要改造甚至拆建。2021 年 11 月 25 日,刘鹤副总理在人民日报发表的《必须实现高质量发展》指出:「顺应居民高品质住房需求,更好解决居民住房问题,促进房地产行业平稳健康发展和良性循环。」

  ●平均单价仍然会上涨:房价是城市资源与货币放量的双重沉淀。你买的房子之所以值钱,主要是因为边上有地铁、学校或购物中心等等城市资源;一个国家发了多少货币,有很大一部分最终会沉淀在不动产上。

  ●土地财政中短期内没法被取代:中国还有一项特殊之处,就是土地财政在地方政府的运行中起到了关键作用,短时间内没有任何制度安排可以取代土地财政。简单说,地方政府需要靠卖地,来维持一座城市的柴米油盐,来谋求更好的发展。

  总之,市场需求仍然巨大,单价仍然会上涨,制度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全国商品房销售额不会止步于 18 万亿。不能一碰到楼市行情低谷,就陷入低谷情绪,就失去对长期趋势的判断力。

  这些当然都对,但这些未必是底层逻辑。底层逻辑有没有变,关键是看:房地产在中央与地方的财税分配体制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如果地方政府对于土地出让金的依赖度仍然很高,那么房地产市场的底层逻辑就很难发生变化。

  房地产是不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不重要,土地财政是不是地方政府的关键来源才重要。只要等到房地产税开征之后,真的降低了「土地财政」依赖度,才能说房地产的底层逻辑发生变化了。

  第一,开征时间。要全面开征房地产税,必须走完这两步:全国完成立法,少数城市试点成功。如果能在十年之内走完这两步,已经算是很快了。

  第二,开征意义。开征房地产税的第一目的不是为了打压房价,而是为了逐步取代「土地财政」,最终让地方政府不再过度依赖「土地财政」。

  第三,威慑作用。房地产税是达摩克里斯之剑:它的最大威力在于没有开征之时,像一把利剑,悬在你头顶,你不知道它什么时候会掉下来,对市场形成威慑。

  第四,反作用。在城市化高峰期,开征房地产税,将助推房价而不是抑制房价。所以,无法在短时间内开征。

  第五,最大利好:房地产税能彻底解决「70 年产权到期怎么办」问题。房地产税会让你的房子变成事实上的永久产权,只要你一直交房地产税。

  大家都知道,房地产经常被戏称为「夜壶」,着急的时候用起来很舒畅,不需要的时候又嫌它臭。这个不雅观的比喻,反而是对房地产的污名化。

  同理,楼市行情不好的时候,我们可以说房地产是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等楼市行情热火朝天时,基本上就不允许这么说了。那么,房地产到底是什么呢?

  我们更倾向于把房地产行业定义为枢纽行业,它头顶着财政收入,脚踩着金融业,左手是建筑业,右手是消费与制造业,钢筋水泥、家电家具,大几十个行业都跟房地产息息相关。枢纽的意思就是「事物相互联系的中心环节」,我们通常也把高铁站称为枢纽,房地产就像是一座超级巨大的高铁站,能让人与货高效率地流动起来。

  为什么房地产有这么多问题并且这么惹得讨厌?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没有正视房地产。抬高房地产的作用,大可不必;贬低房地产,同样不可取。如果能不带情绪地让房地产成为一个中性词,那就善莫大焉了。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评论留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