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主义是文化消费的大敌

  • 2022-08-16
  • John Dowson

消费主义是文化消费的大敌

  2月28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与上海交通大合发布2007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报告指出,2006年全国居民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消费总量约为9370亿元。按照现阶段中国城镇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消费中教育支出占50%计算,文化消费总量将为4685亿元左右。

  与同等发展水平国家相比,中国文化消费总量过低,居民文化需求的满足程度不足1/4。(《中国青年报》2月28日)

  与物质消费不同,文化消费主要是在生理需求以外寻求精神依托,它是一种心理需求。而这种心理上的需求,不是出于人的生物性本能,而是受文化环境和社会文化意识的影响而产生的;它是人格自我完善的标志,也是衡量一个人文化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因此,一个国家的文化消费水平既体现了该国的国民素质,同时又跟文明与发展程度密切相关。

  但正如中国社科院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晓明所说,“一个人均GDP达到1700美元以上的13亿人口的大国,文化消费总量在4000亿~5000亿元之间,这不是一个合理的数字。”至于不合理的原因,固然有大量中低收入阶层文化消费能力不足、社会福利制度改革让居民消费谨慎,以及适销对路的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缺乏等原因,但还应该看到,消费主义影响也客观上促成了文化消费不足。

  消费主义是一种把消费,特别是物质消费作为生活宗旨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上个世纪60年代起在西方世界颇为流行。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在告别物质“短缺”与“匮乏”后,部分中国人也已经走上了消费主义的轨道。据报道,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奢侈品消费国,为全球奢侈品行业的总销售额做出近20%的贡献。专家估计,到2015年,中国将登上全球奢侈品消费市场的巅峰。

  在消费主义价值观的主导下,衡量一个人生活得好与不好的惟一标准,是他拥有多少东西和消费掉多少东西。而文化消费带来的是一种精神愉悦,相对于物质消费,它是无形的,周期较长,并非物质消费那样“立竿见影”。人们在实用主义心理影响下,物质消费往往被首先选择。这样,在总消费不变情况下,物质消费增多,必然带来文化消费减少。因此,在社会上形成良好的文化消费氛围,势在必行。

  对此,政府要加大引导作用。计划经济下,县有文化馆、乡有文化站,一些城市的图书馆、阅览室尽管藏书不多,但亦是人们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素养的好去处。可如今,在一些地方,这些场所在市场化改革中已经偏离原有方向:设备简陋,更新不及时,有的甚至商业出租等等;而大学的图书馆又很少对市民开放。人们不仅没地方读书,也没时间读书——调查显示,国人选择“没时间”读书的占到了43.7%。这一切都说明,消费主义对文化消费支出的影响不可小看。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评论留言

发表评论